數字影像力賦能遺產保護

爲紀念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爲國家戰略十週年,正在舉辦的北京國際攝影周2024特別推出“京津冀文化遺產影像展”。該展在北京城市圖書館展出了來自京津冀三地作者的270餘幅攝影作品,相應的數字影像資源庫也正式組建。

本次展覽以“大好河山”爲主題,這四個字源於河北張家口大境門長城上的著名題刻。“大好河山”,既是京津冀的地理梗概,也是京津冀文化遺產生長的環境基底,更反映着百年復興路上的家國情懷。

影像志

爲京津冀自然和文化遺產建立圖像索引

瀏覽該展,彷彿親歷一堂京津冀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普及課。

展覽現場的《京津冀地區主要歷史文化資源分佈圖》顯示,京津冀地區現擁有9項世界文化遺產、全國文物保護單位474處、8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0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8箇中國曆史文化名村。

以這些珍貴遺產爲線索,展覽分爲寶藏京畿、相承一脈、同結碩果、共享繁華四個篇章和“長城兩邊是家鄉”特別專題。其中在“寶藏京畿”,透過多位攝影師在不同時期拍攝的世界文化遺產珍貴圖像,如北京中軸線、河北張家口大境門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等,集中展現了三地博物館內珍貴藏品的標準文物圖片。

文物愛好者也可以從展覽中一次欣賞到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院三館的鎮館之寶珍貴圖片,涉及文物上迄西周下至明清,物華珍萃,金石永寶,標記着京津冀美學與精神的高度。

自駕遊、騎行愛好者則會在展覽的“相承一脈”篇章,找到自己夢寐已久的精品線路。京津冀三地山川形勝,水陸通達。水系分佈方面,可見北運河河道、潮白河河道、薊運河河道、南運河河道、永定河河道、大清河河道、子牙河河道、滹沱河河道、海河河道以及灤河沿線的文化遺產點的珍貴圖片。陸路方面,可見居庸關大道、古北口大道、燕山南麓大道、太行山東麓大道等古道及其沿線的文化遺產點的珍貴圖片。

影像卷

名家作品與民間老照片共展中軸線美好

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和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特製了“北京中軸線影像長卷”,贈予北京京企中軸線保護公益基金會收藏。

長卷精選了當代攝影名家拍攝的北京中軸線經典作品18幅和民間收藏的百年曆史老照片16幅,以對照的方式呈現。長卷總長度爲7.8米,涵蓋了北京中軸線7.8公里的壯美秩序,15個遺產的古今容顏,折射出百年滄桑鉅變。卷軸中最早的一張照片拍攝於1860年的景山,長卷極具藝術性和珍藏價值。

與實體長卷配套的還有“北京中軸線數智長卷”,是由北京理工大學研發設計的。它通過運用先進的AI技術輔助設計,成功實現了北京中軸線全景及各遺產點的AR重現,生動展現了中軸線的建築精髓與歷史韻味。

影像庫

常態化共享京津冀文化遺產影像資料

伴隨展覽籌備開放,京津冀文化遺產影像庫也正式組建。目前該庫已收錄了2024年度京津冀文化遺產攝影大賽5000餘份圖片和500餘份視頻資料,其中400多份評選爲優秀作品的圖片已經完成專業標註並結合線下展覽一併對社會公開。

該影像庫的內容特色在於建立了圖片的時空關係,所收錄影像均包括詳細的拍攝時間和地理位置信息。眼下,數據庫正在逐步爲每一幅作品都建立攝影作品與文化遺產之間的關聯。影像庫還將鏈接不可移動文物、博物館、可移動文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個方面的歷史沿革、物理信息、非物質性,這些功能使得研究者能夠更深入地瞭解文化遺產的變遷軌跡和發展進程,同時也爲公衆提供了更加立體、生動的文化遺產呈現方式,對於研究和傳承京津冀地區的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藉助數字科技,並以嚴謹態度科學記錄拍攝行爲和拍攝對象信息的影像作品,豐富了數字資源,也形成強有力的“影像力”,賦能遺產保護。在此次展覽的同結碩果、共享繁華篇章中,觀衆可以看到近十年來,京津冀地區文化遺產相關重大項目現場。無人機拍攝的北京延慶大莊科遼代礦冶遺址羣考古新發現現場,長城、大運河等保護工程的測繪及保護設計過程等,處處都有數字影像記錄伴隨。

文/本報記者王磊供圖/京津冀文化遺產影像展

統籌/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