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織“一張網”,算力賦能數字產業
新華社天津10月26日電(記者郭方達)指示燈規律閃爍,機櫃發出輕微的嗡鳴,這是位於天津市武清區的京津產業新城高村數智創新園機房內的常見景緻。這個不足2平方公里的園區,是京津冀地區距離北京核心區最近、規模最大、算力最強的專業智算產業聚集區之一。
自2014開始建設,園區目前已實現智能算力約6000P,成爲京津冀地區的核心算力節點之一。
“園區到北京骨幹網絡節點路由距離小於50公里,時延小於1毫秒。距離優勢是吸引北京企業落戶的重要原因。”園區運營公司副總經理譚慧申表示,園區豐富的算力資源可對首都經濟圈人工智能大模型、金融、互聯網、雲服務等產業算力需求進行支撐。
自創立之初,園區便與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開展緊密合作,確定發展以大數據爲支撐的智慧產業。園區擴容期間,不斷以協同發展爲目標,持續承託來自京冀兩地的企業項目。目前,園區已有國鐵集團軟件中心、蔚景數科、北工大可信計算實驗室等一批來自京冀地區的企業或機構入駐。
2024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大會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北京市算力互聯互通和運行服務平臺匯聚京內外29家算力服務商超5萬P的公共算力資源,“北京數據+津冀存算聯動”的產業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工程師在天津市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對服務器設備運行溫度進行人工覈查記錄。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在算力基礎的支撐下,京津冀三地賦能數字產業的能力不斷增強。
一段時期以來,位於天津的卓朗科技信創適配中心馬不停蹄地開展建設,目前已完成十餘項面向核心生產系統的應用適配工作。
天津卓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坤宇說,在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企業需要進行產線與數字系統的磨合,以對系統性能進行調試。爲了避免對正常生產產生影響,一個測試環境必不可少。中心提供的擬真生產場景,可以幫助企業減少應用適配的共性問題,減少適配成本,降低替換風險。
通過發揮產業上下游的“粘合”作用,爲產業的數字基底加碼,一批類似的平臺企業在算力基礎持續夯實的背景下成長起來。
天津江天數據科技有限公司首個數據中心已投入使用。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持續加強算力資源的統籌、調度和應用,促進數據要素流通,有效釋放數據要素價值。以天津市爲例,就印發了《天津市算力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6年)》,圍繞加快優化算力供給結構、強化國產自主可控技術創新、拓展算力賦能領域、推動算力綠色低碳安全發展等方面,明確了一系列重點任務。
三地對於算力基礎的佈局,也推動了一批項目落地開花。幾天前,天津軟件園在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式開園。園區規劃面積約5.38平方公里,從一片鹽鹼荒灘上起步,將打造軟件產業的集聚區。
軟件園建設運營方泰達控股副總經理劉德勝介紹,天津軟件園是在天津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背景下,重點佈局的現代產業園區。“軟件園將以先進計算產業爲主導,構建涵蓋算力、算法、算據、算用全產業鏈的產業體系。”
天津市工信局局長尹繼輝表示,通過搶抓數字機遇,加速產研融合、數實融合,未來還將不斷激活數據資源價值,培育一批數據創新型企業,賦能企業研發創新、協同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