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導覽員帶路 聽見藝術

北美規畫「午後聽賞」導覽,由手譯老師同步翻譯導覽員的講解。(陳怡誠攝)

聽障朋友美術館看展覽,想進一步瞭解作品內容語音導覽卻完全幫不上忙。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國立臺灣美術館,每個月固定舉行一次手語覽導,讓聽障朋友既能看見藝術,也能「聽」見藝術。

有解說 看展更盡興

上週末下午,幾位聽障者跟着無障礙團體導覽的腳步,欣賞正在北美館展出的「空間行板特展。45歲的周美玲表示,這是她第2次來參加,因爲高中時念的是美工科,很喜歡畫畫,「但以前跟朋友來看展,沒有導覽,覺得看不太懂,沒什麼意思,這次跟無障礙導覽,就覺得有趣多了!」

導覽進行中,可見北美館志工忙着招呼着導覽員和手譯員:「老師來,你站中間,這裡比較亮。」原來對於非常依賴視覺外界溝通的聽障者而言,導覽者的位置非常重要。

亮點 「看見」導覽

手語翻譯員許晶喬表示,「以前遇過不熟悉聽障者的導覽員,往往要提醒他們配合聽障者的習慣,否則無法照顧到聽障朋友的需求。」在手語無障礙導覽中,導覽員站定位置,手譯員將人集合後,纔會開始解說,一旁的手譯員便會將導覽內容即時用手語表達,再將聽障者的手語回答轉述給導覽員聽。

許晶喬舉例,像是有些展場太暗,「導覽員和手語翻譯必須先在有光的地方解說完,再讓聽障者進入欣賞。」有些導覽員習慣邊走邊講話,「但不少聽障者習慣一邊看手語、一邊看着說話者,辨識脣形讀脣輔助理解。我們只好建議導覽員不要邊走邊講,到定點停下來再開始講解。」

北美館 志工學手語

國美館手語翻譯員王興嬙表示,在國美館導覽時,有些聽人民衆站到最前方聆聽,阻擋了聽障朋友的視線,手譯員也會好意提醒,「甚至有些個子特別高的人,我們也會請他站到旁邊,不要擋住聽障者看手語翻譯的視線。」

北美館在2009年聽障奧運結束後,便開始請手語翻譯員教志工手語,提供手語無障礙導覽服務。志工藍翊志表示,除了聽障者參加之外,許多學手語、要考手語證照的民衆也會來參與,練習完全用手語溝通,也和聽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