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公司暗藏資金流動危機

中國人壽。(圖/資料照)

財經中心臺北報導

7月初開發金宣告以308億元,公開收購中國人壽25.33%股權,在金融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市場分析開發金要娶中國人壽入門,主要關鍵在於有利雙方無論資產規模擴大或是股價的拉擡;但探究其背後意涵,卻也凸顯出臺灣壽險業在經營上普遍存在着資金流動財務危機,以及長期利差包袱帶來的風險問題

開發金爲何選擇中國人壽?原因在於中國人壽本身的好條件。根據《商業週刊》報導指出,臺灣保險業有2大弱點,一爲以長支短,國人壽險契約往往長達20年,有的甚至30年以上,但當業者將這些長線的錢拿去投資,所購買的債券存續期,卻往往短於這個時間,如此一來就存有潛在的資金流動危機,而中國人壽是目前唯一債券存續時間與保險契約相符的公司

二爲負利差,就是早年在利率水準動輒10%期間所賣出的保單,如今投資報酬率卻遠低於此水準,而成立30幾年的中國人壽相對年輕,其高利率保單的包袱也就較輕,是極少數正利差的壽險公司。因此,同樣背後大股東都是中信辜家二辜仲瑩,與開發金關係密切的中國人壽,當然雀屏中選。

其實,壽險業最嚴重問題在於經營風險,意即在海外投資可能造成的匯兌損益,當壽險公司在海外資產的投資比例愈高時,其遭受到匯率變化的損益也就愈大。如今年初至4月底時,臺幣大幅升值7%,讓所有壽險公司的匯兌損失高達844億元,外匯變動準備金幾乎探底,整體壽險業都因嚴重匯損導致獲利縮水甚至是虧損。在現今低利率時代,若持續長期追求短期財務操作的利得,稍有不慎,將會讓壽險公司的財務狀況陷入可怕之困境

而利差損問題,更是長期困擾着壽險業,也考驗着每家壽險公司的經營能力。近年來無論是市場利率或投資報酬率都不斷走低,導致很多壽險公司保單收入的資金成本,高於保費轉投資的報酬率,即所謂的利差損,會嚴重影響到財務狀況和清償能力;同時,當一家壽險公司出現利差損時,也代表着其可能無法承受所有保單的責任保戶權益就會受到損害。

因此,對於壽險公司的發展來說,其經營者和投資者應該都要秉持穩健經營心態,如此才能走得長久,保戶權益也不會受到影響而造成社會動盪問題。但壽險公司的經營者存有私心或是受限於股東的壓力,一昧追求短期獲利,未顧及到原本的財務體質或清償能力因素,在財務操作上鋌而走險,只要遇到更大的風險或危機,將有可能形成一場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