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縮力正常心衰竭 新藥降低住院率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呼籲民衆,出現累、喘、腫症狀,請儘快到心臟內科檢查。左爲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右爲董事吳彥雯。(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66歲的蔡媽媽,半年前自覺爬樓梯上氣不接下氣、走路喘得無法叫住家人,轉往心臟專科就醫,才發現罹患的是心臟收縮力正常的心衰竭(HFpEF)。醫師表示,HFpEF屬於較難診斷的心衰竭,常見於女性,且共病較多,過去僅能採取症狀治療。不過隨着醫療進步,如今已有新藥可用,有助降低再住院率、延長無疾病存活期,現正爭取納入健保給付。
成大醫院心臟科主任趙庭興表示,心衰竭的表現爲累、喘、腫,令患者能做的事不想做、喜歡的事不能做,壓力無法紓解,心理負擔大,生活品質受到嚴重影響。以罹患HFpEF的蔡媽媽爲例,一個人在家時,會擔心突然發病沒人救,心情一緊張,又會過喘。日常家務如打掃、移動物品、追垃圾車,做起來都喘不過氣,就連要出去玩,也會擔心地點有樓梯,或需要走太多路。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董事吳彥雯指出,心衰竭的治療上,最重要的目的是讓患者回歸正常生活。蔡媽媽所罹患的HFpEF屬於較難診斷的心衰竭,常見於女性,且共病較多,常伴隨高血壓、高血脂、心律不整、憂鬱症、關節炎及糖尿病等,導致症狀更爲複雜。
吳彥雯表示,過去HFpEF沒有建議的治療方法,僅能採取症狀治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延長壽命,且仍會反覆住院。不過隨着醫療進步,目前已有新藥可用,有助降低再住院率、延長無疾病存活期,正爭取納入健保給付。
心衰竭屬於長期的疾病,需要長時間用藥,患者若正處於嚴重的狀態,吳彥雯建議應先休息,控制水和鹽分的攝取,也要規律用藥、每日量血壓、心跳和體重,留意身體的變化,若因水腫1天多出半公斤體重、2天多出2公斤體重,就應儘速就醫。
此外,規律的運動也很重要。吳彥雯提醒患者,可先從輕度、短時間的運動做起,例如太極、慢走,再慢慢加強至快走、跑步等。若爲長者,建議多訓練核心肌力,四肢的力量,走路會比較穩,減少跌倒的風險,待耐受力進步,生活品質就自然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