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戰士也是醫護手! 戰術戰傷救護先對敵反擊再處置傷情

軍聞社記者陳映竹專訪

國防醫學衛勤訓練中心戰術戰傷救護訓練班」5天課程都在高壓密集、每天超過10小時的學習、訓練中度過,到最後一天,受訓學員手上身上幾乎都傷痕累累。「很操、很累,但是很值得、很有成就感。」來自陸軍洪鈺奇下士是第2期的戰術戰傷救護訓練學員,受訪時秀出身上的傷口跟瘀青,他道出了受訓的感想。

回憶過程,洪鈺奇說,印象最深刻是在最後一天結訓測驗。他指出,測驗一開始教官先要求大家全副武裝做深蹲、跑步消耗部分體力後,接着再開始測驗,這跟EMT的訓練非常不一樣,更注重體能的要求。

洪鈺奇認爲,在救護的過程中,一人擔任警戒掩護反擊,另一人則將傷患帶回到掩體後方,處置完緊急傷情後再一起將傷患送回後方做後送,「除了要強化自己的救護技術以外,更體會團隊信任合作的重要!」

一同受訓的還有來自海軍鄒秉中尉,在單位擔任醫官職務畢業於國防醫學院的鄒秉諺表示,自己在學校所學主要就是,怎麼在安全的環境下同時給予病患最完整的醫療處置、照護,而不是拿着槍衝鋒陷陣,戰術戰傷救護訓練卻是要求救護員,在接觸病患之前,必須先用手上的槍對敵人做反擊,爲夥伴做掩護;還有那些重傷患者,即使救治後也可能無法成爲有效戰力的,在檢傷分類後會將他們先行安排在一旁,等其他輕傷者都處理完,再繼續爲他們治療,這些觀念一開始對他來說衝擊很大,卻也是必須重新建立的思維

「我們是戰士,同時也是醫護手,除了救護,戰術也是重要的一環。」鄒秉諺說,戰傷救護需要考量醫療及戰術上的問題,要求好的戰術下給予適當的醫療處置,戰時專注在消除威脅,當威脅降低,便將目標放在傷患照護,在險峻的情境中,更快、更好、更安全地後送傷患,但是在戰場高壓的環境下,快速、正確、熟練地操作救護技術,說的簡單,只有真正進入模擬戰場環境時,才知道這有多不容易做到。

鄒秉諺笑說,「光是一個20秒內完成止血帶止血的動作,就讓我手忙腳亂。」未來他也會持續精進自己的救護技能,結合臨牀基礎醫學研究運用軍陣醫學,以提升戰場救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