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級救市!這個特大城市,打響第一槍

文|凱風

史詩級救市,呼之欲出?

01

打響第一槍的,不是北上廣深,而是這個特大城市。

日前,鄭州出臺“樓市15條”新政,率先取消“認房又認貸”,暫停住房限售政策,鼓勵商業銀行降低存量房貸利率,青年人、多子女家庭購房減免契稅等政策。

這是重要會議首提“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之後,首個出臺系統性樓市鬆綁政策的大城市。

同時,自住建部提出落實“認房不認貸”、降低存量房貸利率之後,鄭州也成了第一個全面響應並率先吃螃蟹的省會城市。

這還沒完,就在一天之後,鄭州再發樓市第二支利箭,公積金貸款購房新房,首付比例降低到20%,二手房最低首付調整爲30%。

顯然,如果說房貸利率關乎的是買房成本,那麼首付比例直接影響的就是加槓桿的規模。

就在鄭州打響第一槍的同時,另一個特大城市,南京也跟上了。

日前,南京出臺樓市八條新政,提出對購買新建商品住房實施補貼,對集體土地房屋徵收推行房票安置。

事實上,房票安置不是新鮮事物,不僅在七八年前的棚改貨幣化中早已出現,而且去年初就由鄭州率先重啓。

2022年初,鄭州曾出臺“19條”樓市新政,全面鬆綁限購限貸,且重提推行貨幣化安置政策,一石引發千層浪。

雖然這些政策對市場影響相對有限,但“房票”模式隨後得到20多個城市響應,或將成爲新一輪樓市託底的標配。

從零門檻落戶,到補貼青年人、多子女家庭購房;從暫停三年限售,到取消“認房又認貸”;從公積金2成首付,到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再到部分區域取消限購……

新一輪樓市大鬆綁,比想象中來得還更快一些。

02

爲何又是這個特大城市?

作爲強二線城市,鄭州是過去10年增長最猛的城市之一。

GDP先後趕超瀋陽、大連、東莞、佛山等地,穩居TOP20城市之列。

同時,鄭州也是人口增長最猛的城市之一。

2010年到2022年,鄭州常住人口從862萬增加到1283萬人,不僅躋身特大城市之列,而且一度成功挑戰中部人口第一城之位。

經濟底子不錯,人口並未滑坡,爲何如此着急“救市”?

這要從上一輪“漲價去庫存”和“棚改貨幣化”說起。

2015年以來,鄭州開啓了聲勢浩大的城中村改造工程。藉助漲價去庫存和棚改貨幣化的助力,當地房價曾經一年大漲40%以上。

然而,棚改終有盡頭,大拆大建的模式也難以持續。當拆遷戶帶錢入市之後,拆遷騰挪出的大量土地又會變成新的巨量庫存。

所以,自2018年以來,鄭州樓市就陷入橫盤,房價持續走低,市場熱度早已不復以往。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今年1-6月,鄭州二手房價同比去年下降4.7%。

另據克爾瑞等機構提供的數據,鄭州住宅整體均價15049元/平方米,同比降幅6.1%。

市場成交熱度下降,樓市高庫存問題捲土重來。

數據顯示,目前鄭州新房庫存達1637萬方,去化週期約爲17個月,雖然相比去年的35個月大幅收窄,但仍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

雪上加霜的是,去年以來,受制於大環境影響,各地問題樓盤層出不窮,“保交樓”成了事關大局的第一要務,鄭州也不例外。

據CEIC統計,高峰時期,僅鄭州一個城市,涉及停工、延期等的待交付問題項目就一百多個,保交樓的壓力空前巨大。

爲此,早在去年,鄭州就率先發起“大幹30天,確保全市停工樓盤全面復工”保交樓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如今,多數樓盤都已復工乃至交樓,但仍有部分陷入僵局,亟待市場轉向來破局。

房地產走弱,不僅給經濟帶來了顯而易見的拖累,而且還經由賣地收入,影響了各地的實際可支配財力,進而波及地方債務的可支付能力。

以鄭州爲例,2021年和2022年,當地房地產開發投資分別下降10%、18%,今年一季度再度下降8.1%,對經濟的拖累可想而知。

所以,無論是穩樓市的需要,還是經濟穩增長的需求,打響鬆綁第一槍,都不是沒有理由的。

顯然,一旦鄭州等城市“闖關”成功,樓市鬆綁將會席捲而來。

03

這一輪樓市大轉向,影響究竟有多大?

衆所周知,這一輪樓市調控擁有五大核心工具:

一是限購,二是限貸,三是限售,四是限價,五是房地產稅。

在政策工具箱中,房地產稅主要管理的是預期,雖然一直未能落地,但作爲懸在炒房客頭頂最大的一把利劍,其效果不容低估。

當然,房地產稅雖是大勢所趨,遲早都會落地,但也要顧及對經濟及樓市大環境的衝擊,不會貿然上馬,這從房地產稅試點的推遲就可見一斑。

與之對比,有樓市“四限”政策之稱的限購、限貸、限售、限價,幾乎都已出現實質性鬆動,在不同城市完成了不同側面的突破。

這其中,最核心的當屬限購政策。

雖然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個超大特大城市,敢於直接宣稱取消限購,但限購在很多地方基本上名存實亡。

究其原因,限購以戶籍作爲門檻,而幾乎所有弱二線及三四線城市都已實現“零門檻落戶”,可謂大門洞開。

即使是在戶籍門檻相對森嚴的一線城市,以搶人之名出臺的各種購房紅利也是屢見不鮮,所以取消限購對市場帶來的積極效應不容高估。

事實上,史上最嚴樓市調控,覆蓋的城市只有一二十個,幾乎所有三四線城市都處於“裸奔”狀態,本來就沒有任何限制,自然也不存在大鬆綁帶來的利好。

再退一步講,即使這些橫亙在房地產之上的所有限制,都迅速土崩瓦解,樓市是否就能迅速反彈,再創全國普漲的熱潮?

04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上演。

回顧歷史,過去20多年的樓市上行史,房地產遭遇了三次低谷,一次是2008年,一次是2014-2015年,最近的一次則是2022年-2023年。

有意思的是,這三次房地產低谷,幾乎都是相隔7年時間,但問題的根源卻截然不同。

2008年,是全球金融危機餘波所及。四萬億大投資就足以力挽狂瀾,2009年-2011年全國樓市出現了普漲浪潮。

2015年則是高庫存帶來的巨大壓力。最終藉助5次降準降息+棚改庫存化+漲價去庫存的組合拳,全國房價迎來普漲浪潮。

這一次更爲深遠。

既有基本面見頂的因素,也不乏房地產高槓杆、高負債、高週轉模式負面效應的集中爆發,更有超預期事件的衝擊,形勢更爲複雜,想要逆轉付出的代價更爲高昂。

更關鍵的是,這一次樓市面臨的大環境與過去幾次都截然不同。

且不說居民槓桿率有多高,居民收入能否覆蓋債務,如今的經濟、城鎮化、人口格局,與7年前和14年前不可同日而語,而全民預期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所以,同樣的樓市鬆綁,同樣的刺激政策,在不同的環境下,效果截然不同。

更關鍵的是,如今樓市所遭遇的困局,調控政策不是替罪羊,而取消調控同樣也不是救命稻草,一切都要回歸到基本面上來。

當務之急,是避免房地產硬着陸,避免房地產持續下行拖累經濟,進而引發更大的金融風險。

讓房地產迴歸其本來位置,迴歸一個正常的產業,不要寄望於新一輪暴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