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正確解讀以巴衝突(陳俊霖)

以軍轟炸加薩賈巴利亞難民營造成慘重死傷,釀110多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可能是目前這場以巴戰事傷亡最慘重的一次空襲。(圖/路透)

10月7日,哈瑪斯組織對以色列發射上千枚火箭並派兵進入以色列南部殺傷大量軍民,擄走據稱200多名以色列居民至迦薩,接着我們看到大量的媒體的聳動報導,包括第六次中東戰爭即將爆發、黎巴嫩真主黨將與哈瑪斯合作進攻以色列、歐洲各地出現反猶太浪潮、巴勒斯坦裔美籍人士遭殺等。諸如此類的新聞報導讓人忽略了本次衝突的本質—以巴問題。

不同於俄烏戰爭,普丁因爲烏克蘭有意申請進入北約使他覺得俄羅斯國安遭到威脅,加上其想,回覆舊蘇聯時期的光榮而發動戰爭。但是以巴問題完全不同,我們不能只看片面報導判斷是非。以下幾點提供對這次以巴戰爭在閱讀相關新聞報導時應有的基本認識:

首先,以巴問題。歷史上造成以巴現在的對峙,美國、阿拉伯國家、聯合國、歐洲國家都有介入痕跡,不能責怪單一國家或組織。大家不能忽視的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內部各自的零和思維,纔是造成兩方自1947年至今永無止盡的衝突。

當1995年11月以色列簽署,「奧斯陸協定」的總理拉賓被以國內部極右派人士暗殺,巴勒斯坦組織前領袖阿拉法特2004年病逝後,以巴問題已沒有和平解決的可能。當年架構「兩國方案」的國際情勢已和現在不同,而最有能力擔任調解者的美國,在川普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爲以色列首都,戈蘭高地屬於以色列後,已失去其擔任「中立協調者」的角色。

巴勒斯坦在被以色列長期蠶食鯨吞的「屯墾」後,已分裂成接受現狀的法塔組織與主張武力消滅以色列的哈瑪斯組織,而後者並非單一組織,它還夾雜着伊朗支持的「回教聖戰組織」,與原生於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所以這次以色列對抗的並非單純的哈瑪斯,而是還有夾雜着其他恐怖團體。這次戰爭不能稱爲「以哈戰爭」,仍應迴歸稱爲「以巴戰爭」。

第二,黎巴嫩真主黨。媒體一直把真主黨和黎巴嫩連結,事實上真主黨是伊朗扶植的,是黎巴嫩境內的「國中之國」,它有不受黎巴嫩控制的軍隊和財源,在黎國議會位有席次。如果說黎巴嫩支持攻擊以色列是錯誤的,因爲它也無法控制真主黨。

第三,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的態度。新聞報導全球各地阿拉伯裔羣衆反對以色列,但看不到阿拉伯國家政府聯合對抗以色列,反而看到卡達擔任中間人爲哈瑪斯發聲,並調解人質釋放。事實是,阿拉伯國家自從1979年以埃簽署和平協定,埃及被阿拉伯國家視爲「背叛者」後,我們就看不到阿拉伯國家聯合對抗以色列的場景,尤其是以色列主要的兩個阿拉伯鄰國約旦和埃及,他們現在對以色列的依賴程度恐勝過對抗以色列。

第四,伊朗和以色列的關係。伊朗的反以態度是建立它神權政府的意識型態上,兩國其實沒有真正的仇恨,可是現在的伊朗政府如果不反美不反以會危及其政權合法性。伊朗在1980年何梅尼政府成立隔年與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以伊兩國爲對付共同的敵人:遜尼派教主沙烏地阿拉伯,而曾有短暫的合作,以色列更曾在「兩伊戰爭」初期提供伊朗軍事援助。

以上提供一個新聞看不到、名嘴講不到的觀點,可以作爲對這次以巴戰爭有興趣的閱聽人一個正確的思考觀點。

(作者爲駐外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