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切記馬關條約的啓示(呂秀蓮)

簽訂《馬關條約》的春帆樓談判桌。(時報出版提供)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突然在烽火連天中抽身遠赴美國白宮和國會演講,世人開始期待俄烏戰爭的和平鐘聲何時響起?

與此同時,以得票817萬洋洋得意了2年半的蔡英文總統,民意支持度卻如乘坐雲霄飛車般急速下降到37.5%,整個民進黨陷入土石流般的驚慌失措。更嚴重的是,整個國際社會如何看待蔡英文的跛腳危機?

九合一投票前,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G20會談。雖然拜登對外強調「一箇中國」政策不變,但根據新華社透露,拜登曾作下「五不」、「四無意」的承諾,白宮迄未說清楚,講明白,顯然是默認。其中有關兩岸關係,拜登除了「不支持臺灣獨立」,也表示不支持「兩個中國」及「一中一臺」。換句話說,拜登的「三不支持」,已經挑戰到蔡英文的「四個堅持」,但朝野均裝聾作啞,漠視「美中共管臺灣」的態勢:一、堅持自由民主的憲政體制;二、堅持ROC與PRC互不隸屬;三、堅持國家主權不容侵犯併吞;四、堅持ROC臺灣前途,必需遵循全體臺灣人民的意志。

此時此際,關心臺灣前途的朋友,除了關心政黨政治,更應追憶120年前徹底影響臺灣前途的往事,勿使歷史悲劇重演。

19世紀末的東北亞,有一個明治維新後如日東昇的日本,挑戰一個積弱百年日落西山的中國,而夾在清日之間的朝鮮,則從中國附屬淪爲日本殖民。至於遠在東北亞南端的臺灣,則莫名其妙「被脫離中國」。

1874年日本軍艦「雲揚號」以進行海域測量爲名,擬登陸江華島,爲朝鮮守軍砲擊。76年2月,日朝簽訂《江華條約》,雙方互相承認爲自主獨立國家,促使朝鮮結束中國的宗主權。1882年,朝鮮新舊兩派互鬥,舊派以大院君爲首,新派由閔妃主導。大院君發動兵變,焚燒日本國旗,日本及清廷均出兵朝鮮,清將袁世凱逮捕大院君,直到85年開釋。

1884年日本更策動朝鮮開化黨發動「甲申政變」,引日軍入宮,在皇宮放火。袁世凱率清軍兩千進入漢城,隔年中日兩國簽訂《天津條約》,雙方約定:「將來朝鮮有事,中日如要派兵,應先知會對方。」儼然「中日共管朝鮮」。

1894年3月,朝鮮東學黨南接派代表全琫準在全羅道號召農民起義,征討日寇,史稱「東學農民革命」。朝鮮向北京告急,清軍登陸牙山,但朝鮮已與全琫準議和。7月23日,日軍攻佔朝鮮王宮,將皇后閔妃活活燒死,併成立親日內閣,廢除與清廷一切條約。1894年8月1日,清光緒皇帝向日本宣戰,當時明治維新而清廷衰弱,終於吞敗投降。

1895年4月17日,清日雙方在日本山口縣下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一方面承認朝鮮主權獨立,另方面同意將臺灣及澎湖「永久讓與日本」。至於遼東半島則在俄、法、德列強強烈干預之下,免於「被割讓」,臺灣因此被日本殖民50年。

馬關條約有哪些啓示?一、馬關條約因甲午戰爭清敗日勝而簽訂,臺灣與此完全無干,臺灣完全無辜受害。二、清日雙方洽議過程中,並無臺灣代表參加,當時256萬臺灣島民完全被矇蔽。三、《馬關條約》原已被割讓給日本的遼東半島,後來因列強介入而迫使日本退還。當時兩廣總督張之洞曾運作德法英等國干預未果,只因當時臺灣尚未國際化。

至於當時的朝鮮,因有主張革新的維新派(明成皇后)與主張守舊的保守派(大院君)發生政爭,給與日本乘虛而入的機會。恰似當前臺灣因統獨之爭形成藍綠對立,若不超越政黨和族羣,化解恩怨,進行對談和解,極易提供外部勢力挑撥離間的國安漏洞。凡是真愛臺灣的有識之士,均應致力於化解對立,共舟共濟,而不應只顧選舉,撕裂臺灣。

(作者爲前副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