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哥大校園事件的啓示(張瑞雄)

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內紮營、力挺巴勒斯坦的抗議人士遭到逮捕後,全美多所大學學生也跟進紮營聲援哥大、巴勒斯坦。(圖/美聯社)

近幾周來,大規模的學生抗議浪潮襲擊了美國各地的大學校園,這個活動的導火線是以色列和哈瑪斯在迦薩不斷升級的衝突。抗議活動始於4月中旬,當時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在校園內搭建了營地,要求立即停止迦薩的戰火,並要求該校從戰爭獲利的公司中撤資。

哥倫比亞大學的局勢很快升級,警方介入並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抗議活動在全國展開。幾天之內,包括紐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羅格斯大學、西北大學等數十所其他大學也出現了類似的營地搭建和建築物佔領行爲。雖然抗議者的訴求各不相同,但總體上都集中在要求從與以色列軍方有關聯的公司撤資,並結束迦薩的暴力衝突。

隨着抗議活動加劇,各大學的領導階層都在努力尋求有效的對應策略。傳統上,大學一直採用拖延戰術來管理學生的激進行爲,利用對話及柔軟態度來營造一種示威者訴求得到聆聽和考慮的感覺。哥倫比亞大學採取強力手段的做法嚴重偏離了這一準則,引發了廣泛批評。哥大決定讓警方介入,拋棄了多年來大學爲確保學生安全而殫精竭慮所建立的抗議管理規則。

面對校園抗議的典型做法是讓抗議者感受到他們的訴求得到重視,同時讓他們參與評估訴求的過程,比如成立委員會調查他們的要求,或要求他們向學校董事會陳述他們的理由。雖然這些策略的目的在控制和平息抗議,但從歷史上看,它們有助於防止像越戰年代那種大規模針對學生示威者的暴力事件發生。

抗議活動的廣泛性以及大學領導階層應對方式的差異,凸顯了大學在面對具兩極分化政治色彩問題時的複雜挑戰。一方面,容忍長期的干擾和佔領行爲可能會危及校園正常運作,包括影響期末考試和畢業典禮;另一方面,過於強硬的手段則可能進一步激化矛盾,並招致負面輿論。

哥倫比亞大學求助於警方的決定似乎嚴重失策,不僅引發了全國的抗議運動,也侵蝕師生對校長領導的信心。對於美國總統拜登而言,校園騷亂也帶來了一個棘手的政治困境。起初,拜登對此基本保持沉默,但隨着衝突和逮捕場景充斥新聞報導,他面臨着越來越大的壓力。近日他最終做出迴應,試圖求取平衡,既肯定和平抗議的權利,也譴責暴力、破壞公物和擾亂校園的行爲。

但是拜登的謹慎態度兩面不討好,一些民主黨人認爲他應該更有力地支持抗議者,而共和黨人則指責他對示威活動過於寬容。拜登的優柔寡斷可能會疏遠進步派和溫和派選民,危及他今年連任的前景。

校園抗議浪潮提醒我們,大學校長必須扮演多重角色,不僅是學術領導,還是危機管理者、公關策略師,以及在面臨激烈的政治和社會壓力時的調解者。校長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將對學校的聲譽、價值觀和未來產生重大影響。

(作者爲臺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