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美國孤立主義復辟(衣冠城)

美前總統川普最近對是否護臺,並未明確表示看法,但對臺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則不假辭色,甚至稱該「加徵關稅」。(路透)

川普在14日的造勢大會上,再度重申不會出兵保護北約那些國防預算不到GDP2%要求的國家。他月初時還暗示會讓普丁懲罰這些國家,赤裸裸地呈現他現實主義與孤立主義的一面。拜登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都對他發出譴責,拜登還批評川普的言論不符合「美國精神」。川普的言論固然驚世駭俗,但拜登對與所謂「美國精神」的理解也不完全。美國的歷史上孤立主義有其悠久的傳統,川普也不是特例,他正反映了近年來美國孤立主義的民意。

其實美國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才積極介入國際事務的,美國維持了很長一段孤立主義的歷史。在某個意義上,美國是孤懸在「舊世界」之外的島嶼,東西是大洋,南北是弱國,很容易「閉關自保」。美國學者也指出,美國外交政策經常在孤立主義與介入主義之間擺盪,特別是戰事不順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越戰,越戰失利後美國採取戰略收縮政策以及。越戰後美國有很長一段,不願承擔過多國際責任。21世紀美國打了20年的反恐戰爭,國力大傷,孤立主義又死灰復燃。

一些調查發現,美國人越來越反對美國在國際事務上介入過多。特別是這3年的變化最爲明顯。不分黨派的選民都不願美國承擔過多國際責任,共和黨選民尤爲如此。

以最近的俄烏戰爭爲例。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期間,認爲美國向烏克蘭提供「太多」支持的選民比例,從7%增加到31%。在共和黨人中,這一比例從9%增加到48%。蓋洛普公司的類似民調發現,共和黨和獨立選民中有更多人反對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分別佔了62%與44%。

拜登與川普的外交風格迥異,他嫺熟外交事務,相信多邊主義 ,認爲藉助建構多層次、多元化的國際組織,能夠幫助美國實現其目標,所以他一上臺就高喊:「美國回來了」。他重返巴黎協定、科教文組織;強化並擴大了北約(NATO);推出「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英美三國安全夥伴(AUKUS)、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新的國際架構與組織。拜登在外交上的用心不可謂不深,但是民衆的感受以及國際上的反應卻未如預期。

聯合國秘書長顧問、著名美國經濟學者薩克斯(Jeffrey D. Sachs)更是直言拜登外交政策徹底失敗,除了輸出戰爭一事無成。他指出,在拜登漫長的政治生涯中,軍工複合體是他的主要支持者,他當選總統後投桃報李,支持戰爭、大規模軍售、堅持北約擴張、國防預算迭創新高。他認爲,讓美國陷入困境的俄烏戰爭和以哈戰爭,拜登及其背後的軍工複合體都難辭其咎。薩克斯在他令一篇文章中也指出,每年高達1.5兆美元的國防經費,製造了美國與世界的貧窮和危險。

美國近年來的民粹主義之所以興起,就是底層民衆眼見國際主義建制菁英的利益與自身發展越來越遙遠,金融資本與軍工產業在新自由主義的口號下賺得盆滿鉢滿,國家的基礎建設與教育投資卻落後不前。相較自豪任內沒有發動一場戰爭,並揚言他如果當選將會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的川普自然贏得不少民心。

川普的孤立主義不是他個人的離經叛道或突發奇想,他反映了美國孤立主義的歷史傳統以及當下底層民衆的世界觀與國家認同。今天就算不出川普,美國一樣會出現民粹主義與孤立主義的政治人物,因爲時勢終就會製造「英雄」。(作者爲退休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