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麥卡錫回來了 美國還能是民主典範嗎?(廖元豪)

美國陷入了「挺以」與「挺巴」的荒謬二分法。(美聯社)

我們這些「新興民主國家」,多年來總是把美國當成民主憲政的學習榜樣。尤其美國的多元包容、言論自由、學術獨立,總是讓吾等「後輩」不勝嚮往。美國也不客氣地成天指點評論世界各國的民主水準。然而,這十多年來的政治糾紛,使得美國「民主典範」的地位搖搖欲墜;近日美國衆議院爲了以哈戰爭的立場,要求3位大學校長辭職,更考驗着美國到底是否夠格排在民主前段班。

在哈瑪斯攻擊以色列平民,而以色列也無差別還擊後,美國就陷入了「挺以」與「挺巴」的荒謬二分法。大多數美國人支持、同情遭到恐怖攻擊的以色列,甚至重燃一波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然而,在菁英大學校園中,卻也有一批學生,長年支持巴勒斯坦,批判以色列的鴨霸。他們在這個當口,居然宣稱哈瑪斯的攻擊是所謂的「巴勒斯坦大起義」(intifada),登時引起猶太裔人士的憤怒驚恐。另外也有冷靜理性的美國人(包括大學生),雖然認爲以色列有權自衛、還擊,但仍然反對以色列不顧平民死傷的過度轟炸。

只要沒有犯罪行動,不進行恐嚇威脅,到底要「全面/部分挺以」、「挺巴」,甚至「部分挺哈」,本來就是民主社會中多元並呈的現象,都在憲法保障的範圍之內。然而,美國猶太裔的影響力龐大,加上共和黨人士有着政治算盤,就演出了一場「麥卡錫主義」迴流的鬧劇。

在12月5日,3位美國知名大學的校長(哈佛、賓大、MIT)被叫去國會聽證──其實是羞辱加上設陷阱的修理。共和黨議員Elise Stefanik質詢時,逼問他們是否會懲處任何喊出「巴勒斯坦大起義」或「族羣滅絕猶太人」的學生。幾位校長沒有給出斬釘截鐵的答案,並且搬出言論自由,認爲單純的言論與有危險的「行動」仍然要區分。於是議員大怒,衆院甚至做成「校長辭職」的決議施壓,大學的金主們紛紛發聲說要撤資。不久,賓大校長黯然辭職,哈佛校長 Claudine Gay也受到極大的壓力。

接下來,超過700名哈佛教授連署給即將召開的董事會,要求校方不能因政治壓力而免職校長,否則會立下「政治干預大學自主」的惡例。這些教授們對「以哈/以巴衝突」的看法,以及學校該如何面對,有許多不同看法,但這次都加入連署。因爲Gay的回答妥當與否是一回事,但政治施壓叫大學換校長,這種美國版「拔管」的先例絕不可開!還好,哈佛臨時董事會決議,全體一致支持Gay女士留任校長。

雖然有人認爲「仇恨言論」就該禁止,也有人說私立大學並不受憲法言論自由的拘束,所以應該用校規處罰這些主張「族羣滅絕」的學生。然而,這些都是纏夾,而且故意偷換概念使人入罪。

大學生有人嚴厲批評以色列,包括認爲以色列當初建國就是一件錯事,甚至白目地使用「大起義」這個詞,但這些和「殺光猶太人」的族羣滅絕,差太遠了。共和黨議員在質詢時,刻意把這些當瀨尿牛丸混在一起,然後要人家處罰學生,要校長辭職。這和麥卡錫時代的國會獵巫,把任何曾經參加過社會主義讀書會的人都當共產黨,並且逼得衆多知名人士一個個丟掉工作,有何不同?

這3所大學是私立大學,沒錯。但私立名校對於言論自由採取的標準絕對不亞於公立大學,何況校長說的「言論/行爲」二分法,架構上並沒錯。更重要的,是本次爭議不只是私校自己的事務,而是國會公然用聽證、決議,以及扭曲了的概念逼迫大學就範。這是「政府幹預大學自主」的赤裸裸行徑,言論自由、學術自由當然要作爲抵抗政府侵害的憲法武器!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菁英大學與左派學生多年來走過頭的「政治正確」,也是遭到反撲的原因之一。保守派與猶太裔學生就認爲,大學校方以及自由派學生,這些年來對任何質疑黑人、同志運動的聲音都以「仇恨言論」的名義予以鎮壓;立場偏以色列的學生在校園內更是隻能噤聲,否則就被騷擾。校方多年來偏頗之至,現在又搬出言論自由,包容多元,他們只覺得僞善。

左派自以爲是毫不容忍的政治正確、右翼麥卡錫式的施壓「拔管」,加上猶太裔金主用錢來逼大學就範,美國的民主體制能否撐過這一波風潮,就看大學的脊樑了。

(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