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賴清德要保證「不飆車」(遊梓翔)

(圖/臺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這場選舉的結果,三組候選人的排名與多數封關民調一致,是賴清德第一、侯友宜第二、柯文哲第三。不同的是,柯文哲的得票比例要比多數的封關民調來得高,幾乎形成「完美的三腳督」。

但「完美的三腳督」卻非民主選舉的最佳劇本。最終賴清德勝選,但他的得票只有4成,不希望綠營繼續執政的選民確實有6成,好的民主不該是讓4成選民替6成選民做主的。賴清德的「勝選」連用「勝」這個字都很難理直氣壯,投票結果反映的相當程度是多數選民對蔡英文8年執政的否定。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藍白不合」就是這次選戰的真正關鍵。侯柯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於是各自吸引也只能吸引到將近半數的非綠選民,這造成了非綠選民的世代分裂,最終就是兩敗俱傷、「正正得負」——都當正的於是雙雙輸掉選戰。

賴清德以少數當選,沒投票給他的多數臺灣選民別無選擇,必須尊重民主選舉結果,乘坐在將由他駕駛的車子上。但很多人不選擇他,和他過去臺獨「飆車」的危險駕駛紀錄有關。在賴清德正式坐上駕駛座之前,多數選民有權要賴清德做出更明確的「不飆車保證」。

什麼是「不飆車保證」?其實選前包括葛來儀等美國學者,以及國際危機組織早就呼籲過了,賴清德必須做到三件事。

首先,賴清德必須明確戒掉臺獨。臺獨是危險駕駛的關鍵因素。上任前,賴清德必須以黨主席的身分,凍結臺獨黨綱。當然這個動作必將帶來民進黨內反彈的戒斷症狀。但就像葛來儀等人說的,如果缺乏這樣不搞臺獨的具體宣示,賴清德維持現狀的承諾將很難有令人相信的重量。

其次,賴清德必須明確認同憲法。在這方面,光靠一句會遵守憲法遠遠不夠。賴清德必須收回「中華民國憲法是災難」的言論,並對這樣的發言公開致歉。

第三,賴清德必須表述憲法內涵。因爲賴清德不是蔡英文,他的危險駕駛紀錄比蔡英文更多,就算仿效蔡英文表述遵守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承認1992年曆史事實,恐怕是不夠的。他必須說明在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條例下,兩岸是什麼關係,當然如果能像葛來儀等人建議的,「讓北京領導人相信和平統一是可能的」將更有效,但這點很難相信賴清德能夠做到。

如果賴清德沒法做到這些,作爲有臺獨飆車前科的駕駛,那麼不用等到上任,他就很可能被大陸視爲會帶着臺灣飆向臺獨。那麼大陸就會提前做出遏制臺獨的動作。包括軍事和經濟的壓力都會馬上來臨。賴清德可別以爲這像是在攝影棚拍拍廣告。大陸發射一顆衛星臺灣就亂了套,如果來的是無人機、軍機或真的是飛彈呢?還有經濟上,岌岌可危的ECFA,臺灣真的就這樣不要了嗎?

國際危機組織之前還曾經建議,賴清德應該表達和大陸的合作意願,包括開放陸客觀光和陸生來臺交流,以及在其他方面合作,但兩岸要真正恢復全面交流合作和對話,沒有九二共識幾乎肯定難以做到。賴清德一直到投票前都還在扭曲九二共識,難道他真的要讓這些全部都中斷嗎?

令人稍感放心的是,同樣是非綠大於綠的立法院選舉結果,將有可能扮演某種「防撞機制」。如果藍白終能在立法院合作,將可能對賴清德這位少數當選的新駕駛發揮相當節制作用,未來真正的「最新多數民意」其實是在立法院,而不是在總統府。新的立法院如果能夠滿足選民的期待,將能透過藍白合作發揮對民進黨強力監督的效果。

選舉結束了,但未來是讓多數臺灣選民不安的。我們都同坐在一輛車上,賴清德必須向我們保證,他不是在危險的路上「一直開、一直開」,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按照各方的建議,對選民做出具體明確的「不飆車保證」。

(作者爲世新大學傳播學程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