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金門事件的國安豪賭(呂志翔)
大陸漁船越界捕魚的單純法律事件,以及事後的人道救濟,歷經15輪談判以破局收場,兩岸累積了更深的仇恨與敵意。(示意圖/海巡署提供)
日本前防衛廳長官柳澤協二在臺北指出,他不接受「臺灣有事,日本有事」的觀點,重點應放在防止臺灣有事,維持臺海現狀;美國學者何瑞恩與白明表示,強調臺海穩定比辯論主權更能激發全球對臺灣安全與福祉的關注。這是國際社會的主流思潮,但民進黨政府處理金門陸船翻覆事件堅持逆勢操作,不惜以臺灣安全豪賭。
由於雙方缺乏根本的善意與互信,大陸漁船越界捕魚的單純法律事件,以及事後的人道救濟,歷經15輪談判以破局收場,只是累積了更深的仇恨與敵意,即使兩岸目前沒有升高爲軍事對峙或衝突,但只要問題一天不解決,就隨時可能引發新危機。
國防部長邱國正公開承認,他每天提心吊膽、睡不好,臺海瀕臨動武,狀況的確很緊張,一個處理不當,他很擔憂會擦槍走火。國防部長的悲觀態度充分說明兩岸情勢險峻,禁不起任何挑釁。
大陸「三無漁船」越界捕魚,海巡署依法取締原本理直氣壯,不料造成2死事件,情況隨之逆轉,大陸方面要求「真相、道歉、賠償」可以理解,雙方只要在事實面與法律面務實處理,問題應該不難解決。
海巡署最初以船隻未配備密錄設備、情況緊迫來不及攝影爲由,提不出具體影像事證,但案情被「擠牙膏式」逐漸浮上臺面,兩船確實發生「多次接觸」,也有通聯紀錄、指揮錄音及雷達航跡等資料,海巡署卻以「偵查不公開」來唬弄社會大衆,且說詞反覆,否認撞船,拒絕道歉,只願提供慰問金,真相沒有大白,雙方協商當然破裂,且升高兩岸敵意螺旋。
民進黨政府無法公佈真相,但政治操作斧鑿斑斑,過去類似事件由兩岸紅十字會出面協調、解決,這次刻意拉高到陸委會、海巡署「官方」層次,企圖藉此彰顯對等地位、主權、管轄權等政治訴求,甚至操作「抗中保臺」意識形態。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言行荒腔走板,談判破裂後還說風涼話指出,釐清真相對未來發展是最重要的關鍵。但兩岸問題卡在「制度面」,挑起更多的爭端,硬要把自己形塑成「抗中、護主權英雄」,結果卻是提油救火,把人道法律事件處理成國安危機。
美國國務院確實對此一事件表達關切,呼籲中共與臺灣進行有意義的對話,降低誤判風險;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則迴應,美國的立場非常清楚,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反對任何一方採取任何破壞和平與穩定的行動。美國的表態似乎也鼓勵民進黨對此問題採取更強硬立場,若民進黨真以爲美國可爲後盾,將是高危險的政治判斷。
民進黨的國安團隊自有其政治考量,或以爲採取強硬立場可以彰顯主權意識,但過度自信或誤判形勢必然帶來政治、安全風險,而決策過程與目標隱晦不明,更增加雙方誤解、誤判,甚至可能付出沉重代價。事實上,中國大陸利用金門事件比照臺海中線被消失的模式,否定金廈存在限制、禁止水域,並要「常態化執法」,一步步施加對臺灣的「灰色地帶壓力」。
《紐約時報》評論警告,中共在臺灣周邊「正常化」展示軍力升高了意外衝突的風險,但臺北與華府普遍存在自滿心態,若再不正視這個問題,「中國在臺灣海峽將沒有界線可以超越」,意味無論是臺海中線或金廈禁限區都會「被消失」。但民進黨政府到目前爲止仍無危機意識,繼續沉溺於國安豪賭。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