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俄烏戰爭改變臺灣國安認知(陳冠安)

圖爲軍方幹部訓練後備軍人們進行T74排用機槍射擊預習。(資料照/黃世麒攝)

近期俄烏軍事衝突持續,戰爭雖然遠在歐洲,對臺海安全沒有直接影響,但從國際體系變化、兩岸關係對比來看,對多數民衆來說,其實是相當有既視感的。看着俄羅斯與烏克蘭,想的卻是中共與臺灣。

事實上,這樣的投射情緒,確實也讓臺灣社會對國安議題的看法有所改變。首當其衝,就是臺灣民衆對美國在臺海衝突時是否會出兵助臺的意向。以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最新調查來看,目前相信美軍會參戰協防的比例僅剩34.5%,不相信者高達55.9%。要知道,在半年前,去年10月,相信者仍高達65%,不相信者僅28.5%。要如此短時間之內有如此巨大之國安判斷變化,情況確實相當特別。

有意思的是,另一份由美國杜克大學主持的臺灣國家安全調查,也長期對這項議題有類似題目。其顯示,從2003年以來,多數時間點裡,美國在兩岸爆發戰爭時,無論是否因宣佈臺獨與否,多數臺灣民衆認爲美國將會出兵助臺。以2020年底來說,相信美國出兵者,在不同情境下,仍有5至6成的比例。

如果進一步從交叉分析來看近年的情況,通常來說,泛藍支持者較爲不相信美國會出兵、泛綠支持者較爲相信美國會出兵。因此當政黨盤變化時,對美國是否會出兵的總體支持率也可能會連帶有所變化。

比如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至2019年初,是近年泛綠基本盤較爲萎縮的時期,因此這段期間不相信美國會出兵的比例就相對較高。

然而這次對美國是否會出兵助臺的民意轉向,從泛綠支持率有所成長的情況來看,則很顯然,並非是因政黨盤變化所影響,而主要來自國際事件的影響。也就是說,這2至3成,在半年之間從相信到不相信美國會出兵的臺灣民衆,由於並非出自於政黨影響而改變認知,因此未來即使政黨盤變化,這樣的民意趨向也可能成爲「新常態」,而讓臺灣民衆的國安戰略和連帶的政黨選擇出現變化。

總體來說,主導臺灣民衆國安認知的主要會有三大因素,美國是否出兵、中共是否犯臺,以及臺灣是否能抵禦。目前第一項認知已經變化,而第三項部分,從臺灣民意基金會的調查來看,近6成民衆擔心「未來」將單獨面對中共武力犯臺、近8成認爲無法單靠自己阻止中共佔領臺灣,以及各方民調皆顯示臺灣民衆急欲強化國防能力的面向來看,臺灣民衆對自主抵禦的信心,也較爲不足。

未來是否會發生如2019年香港反送中事件般大幅度逆轉檯灣民衆國安認知的事件,關鍵因素則在臺灣民衆對中共出兵可能性的看法。從TVBS的調查來看,事實上,57%臺灣民衆並不擔心「近期」中共會趁俄烏戰爭犯臺,僅37%擔心。也就是說,由於臺灣社會認爲短期臺海沒有戰爭的可能,因此即使對自主防衛沒信心和開始不相信美國會出兵助臺,國安認知也尚未發生重大轉折。

俄烏衝突,不只改變國際情勢,也深刻地改變了臺灣民衆的國安認知,雖然目前尚未直接對國內政治生態有重大影響,但已然成爲潛在的「X因素」,具有關鍵性。未來若是國人認爲中共犯臺的可能性明顯提高,整個國安認知恐將會大翻盤,屆時政黨盤也將會發生大變動。(作者爲中華青年公共參與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