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別把臺灣輸掉了(張霽)

第2屆「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23日登場,會後經濟部長王美花(右)向媒體說明雙方會談的成果。(範揚光攝)

四大公投上週末在風雨中登場,國民黨支持的「四個同意」全線潰敗,執政的民進黨動員全黨及政府資源取得完勝,也是自然。只不過好戲纔開始。四個不同意,臺灣會更好嗎?反萊豬公投失敗,臺灣就真能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走出國際嗎?核四不重啓,臺灣就能完成能源轉型、穩定供電、維持經濟成長動能嗎?顯然問題沒那麼簡單。

「反萊豬」公投,民進黨全黨口徑一致導向「反美豬」,進口萊豬瞬間成爲「聯美抗中」或「反美親中」,如此操弄帶風向,自能激化意識形態引領「我族」堅定投票,開票結果也顯示「抗中」仍是票房保證。

經濟部長王美花說,「反美豬」恐讓臺灣成爲國際孤兒,進不了CPTPP,「拿石頭砸自己腳」。但外交部次長俞大㵢卻表示,萊豬不是臺美間唯一議題,單一議題不會影響臺美多元發展。美國清楚臺灣是民主社會,公民表達不同意見本就是權利。反萊豬若過關,頂多是美臺「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或經濟夥伴對話多了一項議題,美國需要臺灣,又豈會推翻檯美關係?蔡政府打「經濟牌」雖奏效,卻讓單純的食安公投變了調。

再說加入CPTPP,靠老美恐起不了作用。美國非CPTPP會員國,再者11個會員國中,紐、澳並未開放萊豬。若禁萊豬構成臺美貿易障礙,美國貿易代表署今年已連6年羅列臺灣「貿易障礙」校園非基改營養午餐,是否也得迎合美國被迫開放?加入CPTPP關鍵在兩岸,不是美國。

至於重啓核四,福島事件確實令人感到畏懼,臺灣反核有一定道理,但在全球強調減碳、對岸甚至喊出2060年達「碳中和」之際,核能利用已成不得不然的選項。

《時代》雜誌報導,今年COP 26氣候大會,已討論「核能是否算綠能」的議題,法國、捷克和部分歐盟國家呼籲將「核能」納入永續金融分類,即俗稱的綠色投資,這顯示爲了應付全球暖化及供電,核能已是考慮方向。

蔡總統提出的「2025非核家園」已成民進黨神主牌,公投後反核更成爲「綠色禁臠」。但目前以太陽能、離岸風電爲大宗的綠能轉型都難稱順利,未來爲滿足電力供應,唯一辦法就是加強排碳的火力發電,臺灣下一步豈不成爲亞洲屬一屬二的「碳排大國」?幾次大跳電政府至今找不到替代方案,臺電未來難道不用大幅調高電價?一旦供電不穩,臺商回臺及外企投資都將大受影響。

這次是「公投不綁大選」的首次公投,證明民進黨改變策略的成果。投票率僅4成1絕非代表深化民主,而是架空民主。「四個不同意」臺灣哪裡會更好?美國強銷軍武、萊豬,未來還有什麼讓臺灣變更好?反核讓臺灣不受核能威脅,但核電廠全除役、風電和太陽能未跟上,電價成倍漲,臺灣怎麼辦?民進黨雖完勝,但很可能輸掉臺灣的未來。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