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巨球」功能揭密!北藝「鏡框式劇場」是全球首見 開幕日曝

▲位於士林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今年6月竣工,預計明年1月試營運。(資料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建築「巨型球體」長期引人注目,如今宣告6月竣工,預計明年1月試營運。執行長王孟超表示,其中最引人好奇的「球體本身」就是未來的「鏡框式中劇場」,800席座位每個位置都跟舞臺等距,是全球首見設計。而整座北藝未來能「同時進行10場演出」且彼此不干擾,全世界都還沒有過這樣的空間,能對接21世紀劇場的各種想像!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設計揭密球體「鏡框式中劇場」設計。(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建築蓋了10多年,設計引發諸多爭議工程也面臨許多困難,終於要在今年5月1日正式掛牌,預計6月30日竣工,緊接展開一步步驗收,還會邀請藝術家進場試演。王孟超強調,會按部就班、以苛刻的標準來驗收,不會像某些國內劇院因面臨選舉問題,在倉促之下開幕。

▲王孟超說明建築設計建築師透過麻辣鴛鴦鍋的靈感,以「劇場魔術方塊」創意構成,採用「3+1」設計爲主軸。(圖/記者林育綾攝)

北藝由曾獲得普立茲獎的國際建築師Rem Koolhaas所領軍的OMA建築事務所,以及臺灣知名的姚仁喜建築師的大元建築工場共同打造,透過麻辣鴛鴦鍋獲得的靈感,以「劇場魔術方塊」創意構成,採用「3+1」設計爲主軸。

雖然工程一度遭逢困難,不過王孟超說,如今的成果跟當初的設計圖可說是如出一徹,而且在疫情之前,雷姆・庫哈斯幾乎每2到3個月就會來臺一次監工,不是站旁邊看而已,而是到處爬上爬下,弄得全身髒兮兮,就是確保每個細節環節,現在則是透過視訊

▲如今的成果跟當初的設計圖可說是如出一徹。(圖/記者林育綾攝)

北藝裡頭除了1500席的「大劇院」;還有800席的「鏡框式中劇場」,就是外界矚目的銀色巨型球體,又稱爲「球劇場」,是目前全球首見的設計。每個位置都跟舞臺等距,即使是包廂最後一排,就宛如坐在國家戲劇院的第4排,跟臺上仍具備前所未有的互動感,同時又能享有包廂的私密、親密感,很適合親友揪團看錶演。他估計,這裡可能會是未來搶票熱門位置。

而「多型式中劇場」也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盒子劇場」,取名爲「藍盒子」,原因是裡頭牆壁藍色,在黑暗中「比黑色強更黑」,有500至800席,舞臺無固定,座位爲可拆式,提供未來實驗性劇場更多發揮空間。此空間跟「大劇院」還能合併成容納2300席的「超級大劇場」,舞臺面積將是全國最大,用來作沈浸式劇場也非常合適。

▲北藝除了全球首見「鏡框式中劇場」,還會有全國最大「超級大劇場」。(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他說,國內甚至全世界,都還沒有過北藝這樣的劇場空間,舞臺包括鏡框式、黑盒子式、戶外⋯等,廣場裡還藏了一個小戲臺,未來「10場演出可以同時發生」且彼此不會互相干擾。

他有信心北藝能夠對接並滿足「21世紀劇場的各種想像」,藝術家未來進入後,纔會理解它的獨特、開放、多元想像,可能會因爲空間帶來靈感。而目前技術人員也陸續進駐工地,因爲很多設備都是前所未有,要受訓好幾十個鐘頭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預計今(2021)年6月竣工,2022年1至3月試營運,7至9月開幕。(圖/取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臉書

北藝預計今年底完成驗收,明(2022)年1月至3月試營運及優化,4月起全館根據測試情形再優化,計劃在7月至9月正式開幕。不過他說,任何場館都不可能一步到位,試營運期間一定會有問題需要修正,屆時很多缺點也一定會被外界放大檢視,還盼望民衆能多點耐心,團隊也會盡力做到最好。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執行長王孟超(左)、新任董事長劉若瑀(右)。(圖/記者林育綾攝)

目前在藝術計劃方面,也持續人才培育、藝術紮根等,包括舉辦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藝術節。因此除了硬體上的建設,在軟體上也會持續發展,也會與其他場館串連,例如「馬戲棚計劃」將與衛武營的馬戲平臺串聯對接、南北資源整合效益極大化。

北藝也邀請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擔任董事,提供國際視野。王孟超說,臺灣表演藝術未來是「大場館時代」,不再是團體單打獨鬥,而是場館共同合作,把藝術家送出去打「國家隊」。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