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巨球有地址了!臺北藝術表演中心掛牌 公開住址「劍潭路1號」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5月1日正式掛牌行政法人,董事長劉若瑀、執行長王孟超,共同揭露中心地址爲「劍潭路1號」。(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位於士林的「臺北藝術表演中心」,其「巨球建築外觀長期引人關注,日前宣告6月竣工,而今(1)日正式掛牌行政法人,由北藝董事長劉若瑀、執行長王孟超共同掛牌,並揭露中心正式地址爲「劍潭路1號」。

▲位於士林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今年6月竣工,預計明年1月試營運。(資料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簡稱北藝中心)建築蓋了10多年,工程面臨許多困難,也引發諸多爭議,終於在今5月1日正式掛牌,預計6月30日竣工、明年6月1日試營運。

建築由曾獲得普立茲獎的國際建築師Rem Koolhaas所領軍的OMA建築事務所,以及臺灣知名的姚仁喜建築師的大元建築工場共同打造,透過「麻辣鴛鴦鍋」獲得的靈感,以「劇場魔術方塊」創意構成,採用「3+1」設計主軸

▲北藝中心建築從「麻辣鴛鴦鍋」獲得靈感設計,是全球首見。(圖/記者林育綾攝)

北藝中心邀請「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擔任董事,提供國際視野。而建築在今年6月竣工之後,緊接將展開一步步驗收,同時會請國內藝術家和團隊進場試演,執行長王孟超曾經強調,「會按部就班、以苛刻的標準來驗收,不會因爲面臨選舉等問題在倉促之下開幕」。

▲王孟超(左)、劉若瑀(右)一起爲北藝中心戶外廣場植栽灌溉(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今掛牌時,劉若瑀與王孟超一起爲北藝中心戶外廣場植栽灌溉,寓意北藝中心「培育人才、成爲藝術家創意基地」的使命,播下一顆顆藝術種子陪伴種子發芽、深根、茁壯。

北藝中心裡頭除了1500席的「大劇院」,還有800席的「鏡框式中劇場」,也就是外界關注的銀色巨型球體,又稱爲「球劇場」,是目前「全球首見的設計」。王孟超說,國內甚至全世界都還沒見過北藝中心這樣的劇場空間,未來「10場演出可以同時發生」且彼此不會互相干擾。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設計是全球首見。(圖/取自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臉書

劉若瑀表示,表演藝術最重要的是人才培育,而北藝中心在王孟超擔任總監帶領籌備處時期,就開始進行培育的工作,自2018年起承辦臺北藝術節、臺北兒童藝術節、臺北藝穗節,加上亞當計劃音樂劇人才培訓計劃等,透過這些平臺,讓許多年輕創作者可以從中發聲、發揮才華

對於國際觀的養成,劉若瑀提到,東方文化中的功夫,來自十年磨一劍的方式,從穩定開始,日積月累的鍛鍊才能從匠人走到大師;西方文化則鼓勵發言和提問,擅於變化,在變化中創造,形成有機式的成長,所以融合功夫的穩定和有機性的變化,既是藝術創作者的一門功課,也是達到將自身藝術國際化的基石。 劉若瑀說,北藝中心將成爲一個開放的創意平臺,也是一個全民劇場,無論是具未來感的科技運用、古典文學到常民文化,任何藝術家皆可以在此平臺,帶着自己的功夫,做有機性的變化及創造,積累自我認同及專業能力,期待創作者們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在所屬的文化脈絡歷史背景中,透過劇場與大衆分享對時代關懷,及開始承擔時代的課題,並將立足臺灣的藝術創作,推出去與國際相互激盪,讓世界更瞭解臺灣。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5月1日正式掛牌行政法人,地址爲「劍潭路1號」。(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北藝中心除了致力人才培育,還肩負串連「臺北市藝文軸線」、「提升區域共榮」的責任,將引領及陪伴藝術家追溯士林及臺北的文化根源,從文化的角度看見士林與臺北,創作多元及具全民共感的作品。 北藝中心在「行政法人」組織的運作下,期許成爲公部門、藝文界與產業界的橋樑,從表演藝術多元面向領域發展,致力提供不同世代藝術家各式養分,讓藝術家的創作也成爲臺灣面對世界的當代實力。

你可能想看

士林「巨球」功能揭密!北藝「鏡框式劇場」是全球首見 開幕日曝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