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西安事變落幕──抗日反蔣到擁蔣抗日之6(蔣世安)

西安市民來到西安事變紀念地參觀,重溫歷史。(新華社)

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到西安,駐節臨潼華清池,爲舒解張學良之不安情緒,培養融洽氣氛,首先和張、楊虎城、邵力子(陝西省主席)同遊華山兩天。

蔣介石爲適應張學良之抗日願望,準張設立東北軍整編委員會,以張爲主任委員,何柱國副之。重立預算編制,由南京中央補助。這原是張之願望,今予彌補之,志在安撫。然已非其時矣。此時張之唯一要求,乃爲「聯共抗日」。蔣來西安,正其進諫機會。蔣在10月28日的《日記》中,感嘆「漢卿乃如此無識,可爲痛心!」顯然拒絕了張之進諫。兩天後,徐永昌來到西安,張對徐說,他勸蔣與共妥協,蔣說:即使共黨當面以手槍擬之,亦不與之談妥協。蔣又云:共黨能無條件的交槍受編乎?否則不論矣。張說將再請於蔣。

張學良也將他諫蔣介石情形告知葉劍英,說他向蔣說明首先應當抗日,抗日必須聯俄,要聯俄不能不容共時,蔣斷然說:匪日皆應打,共產國際要中共和國民黨合作,他要中共投降,匪如不降,絕不抗日,如俄要他容共,他決不聯俄。因此,葉向中共中央報告說:「蔣、張會談結果亟(極)惡。蔣表示匪不剿完,決不抗日」;「此路已絕,張將無能作爲」;「此間人士對蔣之主張,大爲不滿,正醞釀反對言論」;「有主駐蔣說」。所謂「駐蔣」,有解讀爲「捉蔣」者。

此時綏遠發生戰役,日本組織的僞蒙軍,供以軍火,進犯綏東。蔣駐洛陽指揮綏遠抗戰。11月24日,國軍傅作義部攻佔百靈廟,蔣派陳誠赴晉指揮,意在擴大綏遠抗戰,得到傅作義的支持。張則連續電蔣,請往洛陽面陳意見。並上書「請纓抗戰」,請調東北軍北上作戰,否則,彼之「統率馭使,必增困難。」似有要脅之意,蔣不同意,仍要他剿共。說「張學良要求帶兵抗日,而不願剿共,此其作事無最後5分鐘之堅力也。」

但張之急於要求調東北軍赴綏作戰,是爲實現晉軍、東北軍、紅軍三方面合力抗戰的前議。爲此,張要中共駐其總部代表劉鼎轉告中共中央,設法在軍事上遷延1、2個月,屆時各方力量,會有變動。

毛澤東根據張的告知,致其紅一方面總司令彭德懷說,張學良承認盡力使全線停戰,但又謂無法長停,似蔣尚不願取長期守勢。1、2月後,綏遠、西北、全國,有起較大變化可能。張建議我軍熬過1、2個月。

毛並兩次致電北方負責人劉少奇,要他急須同晉綏當局成立友好關係,以便紅軍行動。其條件:爲晉綏容許紅軍參加抗日,畫定一定防地,幫助解決給養、彈藥。紅軍願服從閻之統一指揮等。

張學良於12月1日得到毛澤東電,得知葉劍英再來西安,協調兩軍行動「新步驟」。張於次日自駕飛機飛洛陽,向蔣聲稱西安將有變亂情勢,已迫不及待。因而使蔣改變了綏遠抗戰計劃,決定去西安處理「危局」。據蔣這天《日記》所記:

東北軍之兵心,爲察綏戰事而動搖,則剿赤之舉,幾將功虧一簣。此實爲國家安危最後之關鍵。故餘(蔣)不可不進駐西安,以資鎮攝,而挽危局。

即在張學良到洛陽的第二天(12月3日),陳誠告知晉方:「已不主動攻商都矣」。這是取消了擴大綏遠抗戰計劃。

蔣原計劃攻取綏東商都,擴大綏遠抗戰,閻錫山與徐永昌均不以爲然,蔣不因此而停止。未嘗不是藉攘外以安內,轉移目標對外,消弭內部的矛盾和衝突。如今張學良來到洛陽,說是因綏戰而兵心動搖,在蔣聽來,認爲後方出了問題,前方何能抗戰!因於4日進駐西安,全力剿共。這又回到「安內攘外」的原點了。逼張剿共,而不允其出兵綏遠抗日,蔣、張之間的矛盾更爲尖銳了。值此難以化解的情勢下,口諫既告失效,唯有采取兵諫,以求一逞。

1936年12月12日,轟動中外的西安事變終於爆發了,張學良終於幫助中共達成了「逼蔣抗日」的目的。張發動西安事變的首通電報,即是向中共中央「報功」說:

吾等(張、楊)爲中華民族及抗日前途利益計,不顧一切,今已將蔣及其重要將領陳誠、朱紹良、蔣鼎文、衛立煌等扣留,迫其釋放愛國份子,改組聯合政府。

張、楊當日並向各方公開通電,除強烈指責蔣之「誤國」政策外,並提出以下8項主張:

1.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2.停止一切內戰。

3.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

4.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

5.開放民衆愛國運動。

6.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7.確實遵行總理(孫中山)遺教。

8.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以張、楊的本身背景來看,上項主張的提出,似乎有些滑稽。

中共方面的反應是:

立即宣佈西北抗日援綏聯軍之組成,以張學良爲西北抗日援綏聯軍總司令;東北軍編爲西北抗日援綏聯軍第一集團軍,張學良兼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十七路軍編爲第二集團軍,楊虎城爲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紅軍編爲第三集團軍,朱德爲總司令。設立西北抗日援綏軍事政治委員會,以3個集團軍高級將領爲委員,每集團軍3至5人,以張學良、楊虎城、朱德3人爲主席團,張爲主席,楊、朱爲副,統一軍事政治領導。

中共中央同時提出:揭發蔣介石對外投降,對內鎮壓民族之罪狀,號召人民要求罷免蔣介石,並交人民審判。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3日的擴大會議中,毛澤東肯定此一事變,「是有革命意義的,是抗日反賣國賊的」。既然事變已經發生,「把蔣除掉,無論在那方面,都有好處。」這是中共完全支持張學良的行動。

出乎意料之外的,西安事變爆發後,全國形成聲勢浩大的擁蔣潮流,國外如蘇聯之輿論,也極呼籲保障蔣介石的安全。莫斯科方面並公開譴責張學良利用抗日造成分裂,中共中央又於15日改變了態度。決定保持第三者的姿態,由支持者的角色,變爲調停者的角色。南京方面,亦有鷹、鴿兩派。鷹派何應欽等主張討伐,鴿派宋子文、宋美齡以救蔣爲先,主張妥協。因與來到西安的周恩來和張學良等進行談判,於12月25日達成釋放蔣之條件。條件中有:孔(祥熙)、宋 (子文)組行政院;釋放政治犯;3個月後抗戰發動,紅軍再改番號,統一指揮,聯合行動;抗戰發動,共產黨公開;外交政策,聯俄,與美、英、法聯絡。

當日下午,蔣首次接見周恩來。據周恩來報告,蔣表示:

1.停止剿共,聯紅抗日,統一中國,受他指揮。

2.由宋(子文)、宋(美齡)、張(學良)全權代表他(蔣)與我(周)解決一切(所談如前)。

3.他(蔣)回南京後,我可直接去談判。(蔣臨行時對張、楊說:今天以前發生內戰,你們負責;今天以後發生內戰,我負責。)

西安事變到此,可謂落幕,也可說是張學良幫中共的「逼蔣抗日」工作的完成。

(作者爲文史工作者)

【未完待續,蔣世安專欄每週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