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共與張學良「化敵爲友」──抗日反蔣到擁蔣抗日之3(蔣世安)

張學良(右)陪同蔣介石巡視陝西軍情

中共1935年11月13日的宣言中,尚把張學良列爲「不抵抗將軍賣國賊」和「日本帝國主義忠實走狗」。但兩個月後,便與中共開始「化敵爲友」了。

張學良與蔣之關係,自1931年「九一八」命其東北軍入關,助蔣取得中原大戰勝利後,便被視爲蔣之「親密戰友」,亦爲「反蔣」各派之共同敵人。1931年「九一八」事變,兩人共負「不抵抗」之責,蔣去而張留。1932年上海「一二八」戰役發生,蔣氏重掌軍權,與汪精衛合作,實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及「安內攘外」政策,以外交掩護軍事,以剿共掃除軍事障礙。汪精衛以行政院長負外交對日交涉之責,蔣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負剿共之責。即所謂「蔣汪合作」政策。

1933年3月初,戊守熱河之東北軍,再度未經抵抗而喪失國土,張在輿論指責下,離開華北赴歐考察。於1934年1月回國後任豫鄂皖「剿匪」副司令代行總司令(蔣)職權。次年3月,任武昌行營主任,所部東北軍經過改編,計有20個師,屬4個軍,即第五十一軍(于學忠)、第五十三軍(萬福麟)、第五十七軍(何柱國)、第六十七軍(王以哲)。另劉多荃之獨立師。兵力約計20萬。

張自海外歸來之初,頗慕墨索里尼之治義大利,擁護蔣爲領袖之口號,幾爲張所首倡。其部在豫鄂剿共,屢受損失。1935年7月間,所部調往西北,張於是月下旬自漢口到西安,召集各將領開會商討整頓隊伍,參謀長晏道剛(蔣派任)以爲不如先開剿共會議,俟剿共會議畢,留一部分將領作一整軍計劃。會議甫畢,蔣即來電,嚴令即日進剿。東北軍整頓會議未能開成,張頗疑中央有意阻撓其集會。

此時因「華北事件」,地方軍人如閻錫山,及西南軍人陳濟棠、李宗仁等,有「倒蔣」密謀,張亦參與其間。

蔣於9月26日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匪」司令部,自兼總司令,張爲副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權,統一指揮陝、甘、寧、青、晉五省軍事。其大部分東北軍,已先後調入陝甘地區,擔任剿共工作。

1935年10月及11月,東北軍在陝北與紅軍的3次交鋒中,連遭挫敗,損失兵力達兩師之衆,數千名官兵被俘。張受此衝擊,觸動對中共「和平」的意念。同時,中共對其俘虜的東北軍官兵的工作重點,曉以「抗日反蔣」後,大都釋放。

張學良與中共之「化敵爲友」,即是經過被中共釋放的一名團長高福源的聯絡,而於1936年1月20日,與中共代表李克農在洛川東北軍第六十七軍王以哲軍部,與張學良進行首次會議。毛澤東對其代表李克農的指示是:「向彼方(張)表示在抗日反蔣基礎上,我方願與東北軍聯合之誠意。」會談結果,張學良表示:願爲成立國防政府奔走,東北軍中同情中共抗日主張者,不乏其人。對剿共態度消沉,願意目前各守原防,恢復通商。

據李克農返回紅一方面軍司令部說:張學良較「滑頭」,王以哲較「誠懇」。關於「抗日反蔣」問題,張學良同意抗日,願意同中共訂立互不侵犯協定,但不同意討蔣。不反對國防政府、抗日聯軍口號,但不同意馬上實行。因此,共方的策略是:把張學良和蔣介石分開,求得互不侵犯協定的訂立。但爲遷就張學良,把「討蔣」改爲「討伐賣國賊」。

爲了誘張「上鉤」,毛澤東指示李克農說:

暗示彼方如誠意抗日反蔣,則我方可助其在西北建立鞏固局面,肅清蔣系勢力,進一步助其回平津、東三省,軍餉械彈我方亦有辦法助其解決。並暗示彼方如有抗日反蔣誠意,國防政府首席及抗日聯軍總司令,可推漢卿(張字)擔任。

根據張學良的要求,中共中央決定派周恩來爲全權代表,與張會談。4月9日,周、張兩人在延安見面。據週會後向其中央的報告,說張學良完全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也贊同中共的「國防政府,抗日聯軍」;同意與共方各派代表赴蘇聯接洽;可與中共蘇區經濟通商,保持交通;爲中共代辦無線電及藥品,並送彈藥;由中共派人在張處活動;在川康地區的紅四方面軍如北上,他可讓路等等。

關於對蔣問題,張學良表示:「他(張)的問題部下確有分化問題,現在岐路上,他現在反蔣做不到」;蔣如降日,他絕離開他(蔣)。

如此,張對「反蔣」問題,非不爲也,是不能也。事實上,張、周所達成的協議,已完全背離了蔣之「安內攘外」政策。只要依此協議進行下去,必致造成蔣、張的決裂。

中共與楊虎城之間的關係,在1935年以前,即有聯繫。主要是地方組織或黨員個人與楊共事。

楊原屬陝西之西北軍,北伐時期,加入馮玉祥的集團軍,蔣、馮內戰,離馮歸蔣,編爲第十七路軍,兩個師及3個旅,有30個團,計約5萬人。任陝西綏靖主任兼第十七路軍總指揮。楊之「養敵自重」與中共「化敵爲友」的歷史,當爲共方所深知。毛澤東於1935年12月5日派地下黨員汪鋒送信給楊,要他加入「抗日反蔣」行列,進行「抗日討蔣」大計。惟楊與中共的交往,較有經驗,曾吃過虧,上過當。經汪鋒之說明並認錯,取得楊之諒解,允與共方合作。與共方達成協定:各守原防,互不侵犯,互派代表,建立交通等。

周恩來在1936年4月5日的中共中央常委會中,介紹東北軍,第十七路軍的情況,說楊虎城過去和我們有關係,這兩支軍隊不僅有可能聯合反蔣,而且可能聯合陝甘其他部隊及孫殿英、宋哲元等部。會議認爲楊虎城是可靠的同盟者,應真誠地同他談判。會後北方局負責人王世英到西安,將中共中央意見轉告楊虎城,並請楊搞好和東北軍的關係。

至此,陝甘地區兩大實力派,都與中共有了同盟之約,西北大聯合的計劃,有了規模。

西北大聯合計劃起於何時?應在1936年5月中旬。據駐張部中共代表劉鼎5月4日給中共中央的電報,說此間悉紅軍西渡(由山西回陝北),張學良要求早日與周恩來見面商談。毛澤東等電覆認爲必要。討論東北軍與紅軍今後行動方針,同楊虎城、閻錫山、馬鴻逵等部建立聯合戰線問題,隨後周恩來即和張學良會商。

周恩來與張學良再次會談,是5月12日在延安,這次會談內容,尚未見諸直接文獻。但就會後中共所發出的文件來看,肯定在這次會談中,確定了西北大聯合的計劃。據中共中央在5月20日給紅二、四方面軍的電報,有如下之說明:

西北國防政府的計劃,在目前僅能使黨內高級幹部知道,對外應守秘密。關於紅軍與東北軍密切合作,以進到西北大聯合,建立西北國防政府,打通蘇聯。同蘇聯及外蒙訂立抗日互助條約的計劃,我們正在進行全國性與國際性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各方面佈置。

5月28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發言指出:張學良、楊虎城,現在已不完全接受蔣介石的指揮,爲了擴大西北局面,現在要創造以甘肅洪德爲中心的新蘇區,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

在張學良的合作下,洪德新蘇區在8月、9月已告完成。紅二、四方面軍於10月7日,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合。

(作者爲文史工作者)

【未完待續,蔣世安專欄每週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