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再起! 氣象局估3~5個颱風侵臺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中央氣象局29日表示,預估今年在北太平洋西部海域形成的颱風約23到26個,有機會侵臺的颱風數約3到5個。此外,聖嬰現象海溫指標正緩慢增強中,預估未來一季,有5成的機會發展爲聖嬰現象。

中央氣象局說,截至6月29日爲止,北太平洋西部海域共有6個颱風(氣候平均值4.3個)生成,其中已有1個颱風侵臺,預估今年在北太平洋西部海域颱風發生總數爲23到26個,略少於至接近氣候平均值25.7個;侵臺臺風預估有3到5個,氣候平均值爲3.6個。

中央氣象局表示,目前監測聖嬰現象的海溫指標正在緩慢增強中,最近一週其值約爲0.4℃,預估未來一季,有5成的機會發展爲聖嬰現象。

研究顯示,在聖嬰發展當年的夏季,颱風的平均生成位置比較遠離臺灣,颱風的生命期較長、颱風的強度也較強。中央氣象局也呼籲民衆和各有關單位及早做好各項防颱準備工作,並隨時注意颱風消息,降低災害損失

中央氣象局指出,民衆在取得最新臺風消息的管道方面,除一般平面電子媒體外,還可以撥聽166(國語)或167(閩南客語)氣象語音服務電話,或上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站(網址爲http://www.cwb.gov.tw),或以智慧型手機下載「生活氣象」軟體

至於今年第6號颱風杜蘇芮,正以每小時23公里速度遠離臺灣,中央氣象局已在上午8時30分解除海上颱風警報

氣象小百科:聖嬰現象

「聖嬰」一詞源西班牙文 El Niño,英文翻譯爲 Christ Child,意爲上帝之子。此詞乃南美秘魯漁民用以稱呼發生於聖誕節時期,其鄰近熱帶太平洋海域海溫及洋流異常變化之現象。

一般正常氣候下,熱帶太平洋東部之氣壓場高於西部,此一東西壓力差異,產生熱帶東風帶,並帶動東太平洋之洋流西行,西行洋流受日曬加溫後,聚集於中、西太平洋。於東太平洋,海洋深處低溫海水上涌補充西行之洋流,此一上涌洋流(稱涌升流)含豐富養分,遂吸引大批魚羣聚集,造就了秘魯及鄰近諸國漁業之發達,而海鳥亦隨魚羣涌現而聚集,其排泄物則成爲當地農業的主要肥料來源。

在「聖嬰」現象出現期間,東太平洋之氣壓場降低,而西太平洋之氣壓場卻增高,此氣壓場的改變使熱帶東風帶減弱,甚至轉爲西風帶,於是東太平洋之洋流不再西行,甚者中、西太平洋之海水東流,受熱增溫後聚於東太平洋海域,熱帶太平洋海溫呈現出東高西低之變化。聚於東太平洋的高溫海水,抑制該區深處低溫海水上涌,於是魚羣聚集數量減少,海鳥出現之數量亦銳減,使該區域的漁、農業均蒙受相當程度的損失。

「聖嬰」現象之特徵爲東、西太平洋海溫溫差逆向改變,其直接伴隨之大氣變化則是氣壓場上蹺蹺板式的東西振盪。當海溫變化呈現東高西低時,氣壓場變化則爲西高東低,反之若海溫變化爲東低西高,氣壓場則呈西低東高之改變。

上述之氣壓場變化,氣象界慣以南太平洋東部之大溪地和西部位於澳洲達爾文兩者間氣壓場的差異值爲指標來顯示,並將此振盪取名爲「南方振盪」(Southern Oscillation) ,而「聖嬰」( El Niño )和「南方振盪」( Southern Oscillation) 此一相隨而生之大氣、海洋變化現象,則被合稱爲ENSO。

(按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