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聚兩會丨機場又大又遠出行體驗差,王煜委員:建設不能貪大求全

機場又大又遠,趕飛機要提前3個小時以上出門,走到登機點又要很久……這種不太好的出行體驗你遇到過嗎?

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準備提交的提案中,有三份都與民航基建相關。其中,他在《關於優化機場選址和建設的建議》的提案中提到,現在不少機場存在越建越遠、越修越大的問題,不僅導致建造和運營成本高,也導致旅客體驗差。他建議,機場規劃不可盲目貪大求全,需緊密切合實際定位和需求因地制宜進行建設,通過就近選址、建設規模適中的候機樓,便利旅客出行,解決旅客“兩遠”的痛點,提高民航競爭力。

“機場的‘兩遠‘問題一直影響着旅客的出行體驗。”提案指出,一是機場越建越遠,離市區五六十公里也不在少數,旅客往往需要提前3個小時以上出門;二是機場的登機點遠,部分機場由於候機樓較大,旅客步行很久才能到達登機點。

在王煜看來,造成機場“兩遠”問題的根源許多在於機場“超需定位”,有些地方政府想把當地機場打造成國際樞紐。

“和點對點機場相比,國際樞紐需要數倍的人員和貨物中轉與集疏運空間,以及大量配套的運行、保障設施和場地,導致旅客乘機步行距離增加,建設造價高,運行能耗大,使用養護成本高。”提案分析認爲,樞紐機場土地消耗量大,市區周邊很難有大面積的地塊,這就造成很多機場由於樞紐定位,不得不遠離市區選址。機場定位“錯配”所帶來的“兩遠”問題,不僅消耗土地資源多,建造和運營成本高,旅客體驗差,更大幅降低了民航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效率。

針對上述問題,王煜委員建議機場在規劃階段,深入分析機場功能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進行選址和建設。他在這份提案中提出了四項具體建議:

第一,建議機場的規劃建設緊密切合實際定位和市場需求,並對投入產出效益進行評估。機場建設一定不能“貪大求全”,避免與定位和需求不符的規劃定位,大幅降低用地面積。在規劃階段需要仔細評估機場建設投入產出的效益,並將其納入績效考覈。民航局和國家發改委對各地建造機場前的機場定位進行嚴格把關,將中轉率作爲樞紐機場建成後是否達標的重要衡量指標。

第二,建議機場選址靠近經濟輻射中心,提高出行效率。民航局《民用運輸機場選址規範》中要求:場址應與主要服務城市距離適中,地面交通便利。建議機場選址儘可能靠近經濟輻射中心,地面交通儘可能靠近和成爲市內公共交通的一部分,提高機場出行使用的方便性和公共交通運行效率,減少旅客耗時和舟車勞頓。若城市遠期對航空需求量較大,可採取“一市多場”模式,並考慮空域資源和地面交通的承載能力和效率,就近規劃建設兩個或多個規模適中的機場,來分散運營和保障的壓力。機場靠近城市商圈,將大幅便利商旅出行,有助於城市總部經濟、航空都市經濟的發展,國內航空都市經濟沒有得到很好發展,和機場遠離市區有很大關係。

第三,建議機場候機樓建設規模適中,以實用便利、資源節約爲主。候機樓規模的增大導致旅客步行距離過長,且建設成本高、運行能耗大。建議根據市場需求和機場定位,建設規模體量適中,資源節約型的候機樓,讓旅客不用在機場裡“遠行”。即便是大型樞紐機場,也儘可能採取“一場多樓”模式,修建多個體量適中的候機樓,替代“大體量、大跨度、高難度”大型單體候機樓,方便旅客的同時,降低成本,節能減排。

第四,建議借鑑歐美大都市“一場多樓”的經驗。例如美國紐約市三大機場離市區均在26公里以內,最近的拉瓜迪亞機場離曼哈頓市區僅有14公里,且單個候機樓面積基本在十萬平米的水平,三個機場13個候機樓2019年保障旅客量1.4億人次。倫敦、巴黎等國際大城市也基本採取此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