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原標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新徵程上看改革】

光明日報記者 魯元珍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稅體制改革,是一場關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

2014年,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我國預算管理制度不斷改進,稅收制度日趨完善,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逐步建立。一系列財稅體制改革蹄疾步穩、成效顯著,爲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謀劃新一輪財稅改革。如今,新一輪財稅改革蓄勢而發,將進一步健全現代化財稅體制,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

1加強預算管理 “國家賬本”更加公開透明

2024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3950億元,增長3.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85490億元,增長4%……今年3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的決議,批准2024年中央預算。

打開這份“國家賬本”,一收一支、政策變動皆清晰可見,一項項惠及民生的舉措充滿溫度。預算報告是反映國家的“錢”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重要窗口,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

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是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頭戲,是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2014年8月審議通過的新預算法,明確“建立健全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提出完善政府預算體系、積極推進預算公開、改進預算管理和控制、加強財政收入管理、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等多項改革舉措。

“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標準科學、規範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基本建立。”財政部副部長許宏才表示。

今年3月26日,2024年中央部門預算集中向社會公開,這是中央部門連續第17年曬出“賬本”。4月初,財政部發布2022年度地方預決算公開度排行榜,各地預決算公開管理水平持續提升,預決算信息基本實現“應公開盡公開”。

中央和地方積極推進預決算公開,主動向社會“曬賬本”“亮業績”,公開政府花錢“明白賬”,財政賬本更加透明、詳細,可讀性更強。各地還針對預決算公開工作難點問題,強化信息技術支撐,不斷優化公開方式,讓社會公衆找得着、看得懂、能監督。

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財政各項支出是否花得有效,同樣是公衆關心的重要問題。2018年9月,《關於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發佈,明確了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各地加快構建和完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財政資金使用績效不斷提升,爲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推動提升積極財政政策效能提供了有力支撐。

“預算績效目標設立、事前績效評估、績效運行監控和績效評價及結果應用,使預算安排更好地做到保障重點,資源配置更加高效,避免資金使用的低效、無效問題,助力實現政府過緊日子的要求。”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福昌說。

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穩步推進、不斷完善,爲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2021年,《關於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發佈,爲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作出部署,推動預算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

2推進稅制改革 現代稅收體系逐步完善

2016年5月1日零時,北京民族飯店開出中國餐飲住宿業首張增值稅專用發票,標誌着徵收了66年的營業稅成爲歷史。2012年,實施“營改增”試點;2016年,“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此後,稅率由四檔簡併爲三檔,稅率連續降低;留抵退稅制度不斷完善,進項稅抵扣範圍擴大,增值稅改革持續深化。

2019年,住房、教育、醫療、贍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開始實施;2022年,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納入個人專項附加扣除;2023年,我國提高“一老一小”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6600多萬納稅人受益。

2018年,個人所得稅起徵標準提高至每月5000元,並開始適用新的稅率表;優化調整稅率結構;專項附加扣除制度精準惠及特定羣體,建立起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降低中低收入羣體稅收負擔。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紅利惠及千家萬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稅制改革不斷攻堅克難,完善稅制與減稅並重,稅負水平不斷降低,在關鍵領域取得重要歷史性突破,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助力。

更多稅制改革成果惠及市場主體和廣大羣衆——完善企業所得稅制改革,實施覆蓋創業投資、創新主體、研發活動等創新全鏈條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力度不斷加大,小微企業減徵企業所得稅且減徵的範圍和力度逐步擴大,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適用範圍擴大到全部製造業,着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啓動新一輪消費稅改革,調整優化消費稅徵收範圍、稅率和環節,在引導合理消費以及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顯著作用。推進資源環境稅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稅體系……一次次稅制改革穩步高效,一系列減稅降費精準施策,推動現代稅收體系逐步完善。

近年來,我國減稅降費政策實施力度空前。2023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的總規模超2.2萬億元,其中超七成“落”於民營經濟,助力企業減負,激發市場活力。現行的制度性減稅降費政策效應持續釋放,稅費紅利精準“落袋”,稅收調節作用不斷增強,納稅人繳費人的獲得感持續增強。

“要提升稅收優惠政策精準性,精準選擇受益主體、精準把握政策適度性,同時繼續優化稅制結構、健全直接稅體系,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健全地方稅體系。”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李旭紅指出。

我國稅收法定進程全面提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後,我國稅收立法步伐加快,稅收法律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目前已有13個稅種完成立法,進一步促進構建科學的現代稅收制度。

3協調事權財力 財稅體制改革走向縱深

改革措施“落地有聲”,積極的財政政策提質增效。經過多年改革實踐,我國現代財政制度框架逐步確立,充分發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軍”作用。

2012年到2023年,我國財政收入從11.7萬億元增長到21.68萬億元,支出規模從12.6萬億元增加到27.46萬億元,財政“蛋糕”越做越大,財政實力顯著增強,財稅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隨着改革走向“深水區”,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已經在路上。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謀劃新一輪財稅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一次就“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作出戰略部署。3月公開的《關於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列出新一輪財稅改革工作重點,包括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深化稅收徵管改革、推進財政資源統籌、提高預算管理完整性、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等。

“推進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地方稅體系,強化轉移支付激勵約束,建立健全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財政制度。”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國務院關於2023年中央決算的報告》時表示。

“當前,我國發展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更加錯綜複雜,新一輪財稅改革既是對此前改革的延續和深化,也將根據新形勢下遇到的具體問題相應推出新的舉措。”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指出。

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理順政府間財政關係的前提和基礎。進一步完善分稅制,各級政府間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收入劃分、轉移支付等將成爲改革重點和難點。

2016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對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作出總體部署。此後,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教育、科技等一系列分領域改革方案出臺。

多年來,改革取得顯著進展,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逐步形成,中央領導、合理授權、依法規範、運轉高效的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模式框架基本確立。

“近年來隨着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央地兩級財政收入的分配不斷優化,比如對增值稅等主體稅種進行了分配比例的調整。下一步,要進一步優化財政收入分配機制,通過有效規範管理,使地方的財權與事權更相匹配。”李旭紅指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稅收研究中心主任楊志勇指出,各級政府之間的事權和財權的匹配問題成爲地方政府債務問題重點關注的內容,要理順政府間財政關係,減輕基層政府的財政壓力,更好地防範和控制債務風險;也要進一步完善分稅體制,進一步劃分事權,健全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制度。

2012年到2023年,我國財政收入從11.7萬億元增長到21.68萬億元。

2023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2.2萬億元。我國宏觀稅負從2012年的18.7%降至2022年的13.8%。

2023年,我國新辦涉稅經營主體達1687.6萬戶,同比增長28.3%。(魯元珍整理)

《光明日報》(2024年07月11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