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任仲平

(一)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中國要前進,就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是歷史的回聲,也是時代的號角。

秉承數千年變革和開放的精神氣韻,從開啓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從站上新起點到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接續推進改革開放這場偉大革命,繪就了壯闊恢宏的歷史畫卷,創造了世人驚歎的人間奇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啓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啓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創性、時代性、指導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黨中央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啓了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改革新進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給我們提出的新考題比過去更復雜、更艱難。

“實現新時代新徵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着眼中心任務,用好重要法寶,習近平總書記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戰略部署。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強調:“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今年5月,在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錨定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總目標一以貫之,主題十分明確。

(二)

從黨的十八大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處於新的歷史方位,“改革開放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

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發展方式依然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關係羣衆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突出,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

“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於深化改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爲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振聾發聵。

“改革開放也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不實行改革開放死路一條,搞否定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清醒堅定。

歷史,往往歷經時間沉澱,更顯脈絡之清晰、變革之深刻。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義無反顧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開創了以改革開放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新局面,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70多次中央深改領導小組和中央深改委會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全面推進,各方面共推出2000多個改革方案……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以“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源泉。

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激活澎湃動能,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城鄉二元體制;瞄準增強經營主體內生動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減稅降費,科技體制改革賦能創新;圍繞羣衆反映強烈的現實利益問題,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破解羣衆看病難、看病貴;滿足人民羣衆對公平正義的更高需求,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持續深化;針對管黨治黨寬鬆軟的問題,從中央八項規定破題,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衝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全社會形成改革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

新時代以來不平凡的征程上,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黨推動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

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有這樣的政治氣魄和歷史擔當,敢於大刀闊斧、刀刃向內、自我革命,也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推動這麼大範圍、這麼大規模、這麼大力度的改革。由此,我們更加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更加真切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特徵和顯著優勢”。

四川成都,坐落着國家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天空之眼”。在這片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半徑範圍5公里的空域內,各類無人機來回穿梭,完成一系列測試任務。

以前,企業測試無人機,要先申報飛行任務,再申報飛行計劃、放飛許可,沒有一週時間下不來。經過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如今測試無人機,提前一小時報備即可。以改革之力助推低空經濟“加速起飛”,從中能夠讀懂“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的道理。

關鍵時期,重要節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徵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面對既定奮鬥目標,我們始終保持戰略自信,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推動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千萬不能在一片喝彩聲中迷失自我。”面對取得的改革發展成績,我們始終保持戰略清醒,以勇於自我革命的精神,以改革到底的堅強決心,動真格、敢碰硬,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決不能有鬆口氣、歇歇腳的想法。”面對改革道路上依然存在的很多複雜矛盾和問題,我們始終保持戰略主動,堅持用改革開放這個重要法寶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中國一定會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歷史啓迪當下、昭示未來。

(三)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爲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爲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這一重要論斷,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價值旨歸。

爲了人民而改革,改革纔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纔有動力。

一粒藥,見證改革初心。恩替卡韋——一種治療乙肝的藥品。通過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相同廠家的一片藥,價格大幅下降,一年下來患者花費也大幅降低。

一間房,彰顯改革溫度。在松江的保障性租賃住房裡租下一套兩居室,補貼後租金不到之前的一半。近年來上海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籌措建設,讓更多新市民、年輕人實現安居夢。

一條河,擦亮改革底色。赤水河生態一度遭到嚴重破壞,通過生態補償機制“攥指成拳”,河水一年比一年清,河流兩岸村民居住環境不斷改善。

“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

爲了人民——改革由此而啓程,因此而壯闊。

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讓人民享有更公平的教育;社保城鄉統籌、有序銜接,讓人民獲得更可靠保障;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讓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大力推進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側改革,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

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讓人民羣衆收穫着改革帶來的豐碩成果。

人民心聲是改革所向。“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反映強烈,就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基層負擔過重,就持續深化整治形式主義爲基層減負……從羣衆最關心的事情做起,一系列既有針對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舉措,讓羣衆感受到了變化、得到了實惠。

時代在發展,人民羣衆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就能更好託舉起老百姓“穩穩的幸福”。

依靠人民——改革由此而獲得動力,因此而創造奇蹟。

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

2020年9月,湖南長沙。習近平總書記專門請來基層代表,聽取大家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他們中有鄉村教師、農民工,也有貨運司機、種糧大戶。這樣“聽取意見和建議”的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在2個月內主持召開了7場。

“正確的道路從哪裡來?從羣衆中來。”正是在一次次問計於民、廣集民智中,改革找到破題的思路,凝聚起奮進的共識。

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夯實“中國之治”的根基,到河長制、林長制等基層探索走向全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羣衆首創精神,及時總結羣衆創造的新鮮經驗,全面深化改革擁有了最堅實的依託、最強大的底氣、最澎湃的動力。

回望過往的奮鬥路,改革讓機會無限拓展,國家的前行成就着個人的夢想;億萬人民自覺自願參與和支持改革,推動和促進改革劈波斬浪、奮楫向前。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願,形成廣泛共識,人民纔會積極支持改革、踊躍投身改革。

眺望前方的奮進路,一切改革的推進,都離不開人民的力量。改革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都要牢記宗旨、以人民爲念,都要“把爲人民謀幸福作爲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都要懂得“現代化不僅要看紙面上的指標數據,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天地之大,黎元爲本。堅守人民至上理念,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匯聚起的是更加深沉而磅礴的力量。

(四)

改革之路無坦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作用。”這是對新時代改革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新徵程上譜寫改革新篇章的鮮明昭示。

“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就要求我們膽子要大、步子要穩。”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於擔當,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方法論指導。

“我的問題是:在中國,人大代表是怎樣代表人民利益的?”2023年9月,各國議會聯盟主席帕切科走進北京東城區前門街道的“小院議事廳”,與基層人大代表直奔主題、你問我答。從“協商議事室”到“屋場懇談會”,從線下“圓桌會”到線上“議事羣”……一個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改革創新實踐,詮釋了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民主發展之路,展示出勃勃生機和強大生命力。

“改革無論怎麼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這是始終如一的戰略清醒和定力。“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準了就堅定不移抓”,呼喚敢闖敢試的改革魄力和膽識。以守正爲創新凝心鑄魂,以創新爲守正注入活力,改革就能在正確道路上穩步前行。

在考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議題時,“提出要制定一個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而不是隻講經濟體制改革,或者只講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樣考慮,是因爲要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僅僅依靠單個領域、單個層次的改革難以奏效”。

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所以“也是劃時代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於堅持系統觀念,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

實行大部門制、扁平化管理,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在全國率先上線企業跨省份遷移全程網辦系統,推進自貿試驗區“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河北雄安新區每一天都在書寫新的歷史。設施互聯、票制互通、安檢互信、信息共享……從理念到機制,從標準到規則,堅持運用好系統觀念,粵港澳大灣區成爲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每天跨城通勤的人超過百萬。

新時代以來,我們黨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改革,實現了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歷史性轉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更加註重系統集成,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現象,使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果斷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等重大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作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並作出重大部署……高瞻遠矚的戰略謀劃、審時度勢的改革舉措,爲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向前邁進提供了行動指引。

在全局上謀勢,在關鍵處落子。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改革實踐告訴我們,只要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緊緊扭住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能爲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強大推動,影響其他各個方面改革相應推進。

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更加註重突出重點,以經濟體制改革爲牽引,堅持和發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工作提升。

作爲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順應羣衆呼聲、彰顯改革決心。從國務院制定出臺指導意見、明確第一批13個重點事項清單,到各部門迅速行動、加快健全常態化推進機制,再到各地出臺實施方案、結合實際情況推進落實……壓茬推進的時間表上,有分秒必爭的緊迫感,也有事不避難的執行力。

“改革要重謀劃,更要重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釘釘子精神抓改革落實,既要積極主動,更要紮實穩健,明確優先序,把握時度效,盡力而爲、量力而行,不能脫離實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更加註重改革實效,把抓改革作爲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增強推進改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幹家。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在守正創新中砥礪前行,在攻堅克難中越溝邁壑,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五)

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

2024年5月,特斯拉又一座超級工廠在上海臨港動工。從洽談到簽約僅用時1個月,再次刷新“臨港速度”。這離不開優化營商環境制度的支撐。

首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率先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公司、第一家外商獨資汽車製造企業……諸多“第一”“首家”標註了自貿試驗區“敢爲人先”的精神特質。從一花獨放到繁花似錦,全國22個自貿試驗區建設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揚帆起航。用心耕好這塊“大試驗田”,制度創新的“苗圃”結出了累累碩果。

開放也是改革。篤定“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從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到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進一步激活了中國發展的澎湃春潮。

現代化離不開開放,開放成就現代化。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定能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

短短6天,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按年計意向成交金額達到784.1億美元,創歷屆新高。藉助進博會這個平臺,埃塞俄比亞去年向中國出口咖啡生豆超2萬噸。進博會6年間,巴西甜瓜、巴基斯坦櫻桃、馬來西亞菠蘿蜜等80多個水果新品種,被准入中國市場。

“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今年以來,阿斯利康在江蘇無錫高新區投資4.75億美元新建小分子創新藥工廠,法雷奧在上海嘉定打造“舒適及駕駛輔助系統生產研發基地”……外商紛紛持續投資中國,所關注的不僅僅是龐大的市場,更是以創新爲驅動、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爲核心標誌的新質生產力,正在全球產業版圖裡形成新的吸引力。

“開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世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新時代以來,作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以30%左右的增長貢獻率成爲全球發展的重要引擎;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爲世界貿易、投資增長提供更加寬廣的天地;利用工業門類最齊全的產業鏈供應鏈,爲全球提供質優物美的產品,助力全球綠色低碳發展轉型……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爲世界經濟注入強勁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爲世界提供新機遇”。在開放中擴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實現機遇共享,中國始終是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源、各國拓展商機的活力大市場,必將爲世界發展提供更多機遇。

今年5月25日,X8157次中歐班列從西安國際港站駛出,在十幾天後抵達波蘭的邊境小鎮馬拉舍維奇。累計開行達到9萬列、總里程已超7億公里,中歐班列通達歐洲25個國家、連接11個亞洲國家,是當之無愧的“黃金通道”。

比數字更直觀的,是各國人民的獲得感。肯尼亞鮮食牛油果進入中國市場,成千上萬的當地種植戶受益;一條阿富汗羊毛地毯在中國銷售,四五個當地編織工人家庭增收;中國的菌草技術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給當地創造了數十萬個綠色就業機會……

英國曆史學家彼得·弗蘭科潘在《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書中預言:絲綢之路曾經塑造了過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當今的世界,也將塑造未來的世界。共建“一帶一路”源自中國,成果和機遇屬於世界,彙集着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新時代以來,從中國倡議擴大爲國際共識,從美好願景轉化爲豐富實踐,從理念主張發展爲科學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爲引領時代前進的光輝旗幟。面向未來,中國堅持胸懷天下,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攜手各國共行天下大道,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爲人類謀進步、爲世界謀大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既是中國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的正義之路。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

“我們都是奮鬥者,從過去奮鬥到今天,取得這麼輝煌的成就。我們未來的目標很明確很偉大,要實現它,還得靠我們繼續實幹奮鬥。要有這樣的信心和底氣,讓我們共同努力!”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來到黃海之濱的日照港,一番話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我們應當堅定一種信念,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26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