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美人才大競爭

旺報社評

美國擴大晶片及設備出口限制,甚至禁止美國人(包括持美國綠卡者)需經美國政府覈准才能爲中資企業工作,《金融時報》估計,約有200名持美國護照的人員在大陸半導體公司工作,可能多半都會選擇撤離中國。另一方面,自川普2019發佈「中國行動計劃」到2021年間,已有近4000名在美國工程、電腦、數學、物理、生命科學等科研機構服務的華裔科學家,回到大陸工作。

美國把自己變成科技孤島

美國是世界頂尖人才嚮往之地,以開放、平等的觀念及優厚的待遇,磁吸全球科學家。但自2018年起,美國開始以應對來自外國的「安全和技術威脅」爲理由,針對華裔科研人員和與大陸有合作關係的科研人員進行系統性調查。雖然多起針對華裔學者的案件,均以無罪或駁回告終,美國司法部今年2月聲明停止執行「中國行動計劃」,但寒蟬效應十分明顯,已有大量科研人才或返回大陸,或流向加拿大及亞洲其他國家。

《2022美國競爭法案》、晶片禁令再次波及華裔科學家,生物醫藥、半導體、人工智慧、材料科學和基礎科學等領域研究人員首當其衝。加上美國社會瀰漫的反華氛圍,使得華裔學術研究人員加速撤離。根據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聯合發佈《身陷囹圄:在美華裔科學家的恐懼》報告,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至少1400名華裔科學家離開美國科研機構,回到大陸。

與此同時,大陸科研水準和科研環境對頂尖科學家的吸引力正在提升。本月初,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赴大陸工作、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馬毅也宣佈,明年起將從柏克萊留職停薪,加入香港大學,出任數據科學學院院長。

深圳爲爲匯聚全球人才、打造全球夢想之都,以立法形式設立人才專屬節日「深圳人才日」,在寸土寸金的深圳灣畔建設人才主題公園。深圳醫學科學院目標是建成世界頂級醫學研究及資助機構,中央更以文件保障「支持深圳探索建設全新機制的醫學科學院」,顏寧赴深圳工作其來有自。今年9月,獲菲爾茲獎的數學家、傑曼諾夫受聘深圳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

大陸成爲亞洲人才迴流地

人才之爭既是科技、資金、產業等硬實力之爭,也是制度如何對待人才、讓人才有成就感的軟實力之爭。高端人才看重的不僅是高薪重金,包括被信任的尊嚴、所認可的價值觀、利於創新的生態和利於價值實現的平臺與機制。自由包容的環境才能最大程度激發和保護創新。美國製造科技孤島,放任狹隘偏見,營造不友好氛圍,必然加速人才流失。

中共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真心愛才」、「求賢若渴,不拘一格」,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等理念,更拔擢頂尖科技與科研人才進入領導階層。鼓勵人才制度讓大陸逐步從世界人才流出地變爲人才迴流地,2021年大陸回國創新創業的留學人員超過100萬人。

此外,大陸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全球人才流動趨勢與發展報告(2022)》顯示,大陸人才競爭力位列全球第8。

美國科技界爆發裁員潮,推特已砍掉一半員工,臉書(Meta)裁員1萬1000人,亞馬遜也傳出計劃裁員近萬人,微軟、Snapchat也有裁員或減薪,TikTok則規畫在全球增加3000名工程師,包括新加坡及中國大陸。世界人才正從歐美向亞洲擴散,不僅因爲亞洲活躍的經濟增長和科技發展潛力,更在於亞洲能從共同體角度理解競爭與合作,在思維、心態和做法上都更加開放,自然對希望有所作爲的人才更富有磁吸力。臺灣人才衆多,習慣朝向西方,現在是把注意力放回亞洲,開闢全新時代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