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幸好兩岸之間還有春晚

旺報社評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慶,遊子無不想盡辦法回家團聚,因而出現號稱地表最大規模人類移動的「春運」,除夕守歲象徵全家人一起度過平安幸福的一年,央視自1983年開始以「春晚」陪伴民衆除夕團圓、守歲、話家常,將近40年一直高居收視之首,2022年高達12.96億人觀看。

藝人進軍大陸的敲門磚

春晚正式名稱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春節聯歡晚會》,不但在大陸受歡迎,2012年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爲世界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今年更有全球170個國家和地區有650家媒體直播報導,新媒體端觸及71.33億人次,春晚魅力可見一斑。

收視率伴隨着話題,傳統藝術表演者、當紅流行歌手的精心演出往往引起討論,2022年傳統舞蹈「只此青綠」演出,網友一片「美哭了」、「驚呆了」,一個「青綠腰」動作,吸引無數網友競相模仿,上傳社羣媒體,引發熱議。臺灣受限兩岸關係敏感,報導不多;反而媒體聚焦在臺灣藝人受邀表演、字幕如何介紹,如何呈現兩岸關係等政治性話題。

今年央視春晚邀請5位臺灣藝人蕭敬騰、張韶涵、楊宗緯、陳妍希、李立羣登臺表演,蕭敬騰受訪時,一席「相信有很多在臺灣的朋友,都很想念自己的家鄉,所以如果聽到這首歌,有機會一定要回來自己的家看一看」的即興訪談,讓親綠網民玻璃心,拿他阿美族身分大做文章,臺灣輿論瞬間炸鍋。

臺灣藝人最早登上春晚是1987年的費翔,獲邀最多次的是周杰倫6次,其次是魔術師劉謙5次,再其次王力宏、張韶涵、林志炫、費翔各是4次,蕭敬騰和庾澄慶則是3次。王傑、蔡依林、SHE、歐陽娜娜……,臺灣藝人登上春晚走紅中國大陸成爲複製成功的模式。

1992、1993兩年堪稱臺灣藝人春晚顛峰,臺灣當紅偶像團體小虎隊、張雨生、庾澄慶等小燕家族成員登陸試水溫,演出一鳴驚人,深受大陸觀衆歡迎。後來甚至開設海外三地現場聯播,納入更多華人歌手,爲收視率再壯聲勢,這是魚幫水、水幫魚的多贏模式。

從名與利的角度看,藝人如想迅速拓展大陸的消費市場,春晚無疑是最佳敲門磚。周杰倫常年榮登中國富比士名人榜,不是沒有原因。不過媒體影響力是雙面刃,龐大商機的另一面是臺灣畏懼統戰的風險,因此受傷的藝人不少。

臺灣藝人溫暖大陸民心

「少話一哥」蕭敬騰多話一句「回家」,親綠人士大加撻伐,不肯放過他!其實,1983年央視春晚首播,便邀請臺灣演員林麗芳上臺表演詩詞朗誦「每逢佳節倍思親」,林麗芳6歲就隨父親到上海定居,受邀春晚演出也很自然,對中共而言,透過春晚向臺灣統戰固然一以貫之,但也是最沒有統戰味道,自自然然把兩岸人民「除夕、回家、團圓、同歡」融合在一起的場域。

相較於2020年歐陽娜娜在央視的「十一國慶」晚會上高唱〈我的祖國〉所引發的爭議,春晚屬於文化與生活層次的演出,統戰味其實最低,蕭敬騰抒發鄉愁並不突兀,卻仍然在臺灣引起爭議。

有媒體觀察歷來央視春晚對於臺灣藝人出場,搭配字幕有3種方式:臺灣、不上字幕、中國臺灣,2001年以前多以「臺灣」標示,之後多以「中國臺灣」標示,但2007-2013、2015未標示,偶爾以主持人口頭介紹來自臺灣、不上字幕方式呈現。

馬英九執政時期,央視有自主空間,「中國臺灣」字眼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蔡英文執政時期就必須嚴謹的使用「中國臺灣」,箇中原因不難理解。

可以這麼說,春晚可以營造兩岸同歡慶的氣氛,符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兩岸人民心靈契合、「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原則,在習近平較具開放性的兩岸關係方針下,臺灣藝人表演空間應該比較大,不必然要呈現統戰意味,好比馬英九執政時期,央視對臺灣藝人的介紹比較有自主空間。

全球疫情依然嚴峻,國際情勢持續緊張,美中臺大三角關係糾結難解,幸好兩岸之間還有春晚的連結,讓臺灣藝人可以溫暖大陸民心,以後臺灣藝人上春晚學着聰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