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我的阿勒泰》爲什麼讓西方媒體破防?

來源:環球時報

北疆邊地的寧靜草原與淡藍天空,哈薩克族村莊的細碎日常,融入牧民生活的漢族母女……由作家李娟散文集改編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憑藉獨特題材和質樸氣質,從一衆燒腦賣梗的穿越懸疑劇中脫穎而出,不但成爲今年以來豆瓣評分最高的國產劇,更顯示出跨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張力。

現在,這部入圍了今年戛納電視劇節主競賽單元的電視劇,開始火到國外,隨之而來的是兩極分化的反應。戛納電視劇節組織者對其讚譽有加,稱當走進新疆地區及其不同民族的腹地,“它的鏡頭之美、天真的幽默、節奏變化和詩意會讓你大吃一驚”。而以《華爾街日報》爲代表的部分西方媒體則做出另一種解讀:“中國劇集試圖給新疆打造更美好的形象”。他們把這部電視劇定格爲“宣傳片”,稱其目的是爲了“否認西方對新疆侵犯人權的指控”。

這些西方媒體的破防並不令人意外,是阿勒泰的真實讓他們破了防。《我的阿勒泰》與他們之前呈現給公衆的新疆完全不同,讓他們迄今爲止爲新疆編織的“信息繭房”進一步崩塌。劇中的鏡頭沒有聚焦在棉花田裡的先進機械或是烏魯木齊的繁華市場,而是聚焦了新疆普通百姓在國家經濟發展大潮中的點點滴滴;劇中洋溢着各民族和諧相處的氣氛,不僅體現在哈薩克族羣衆獲得充分尊重,也體現在當漢族成爲村裡的“少數民族”時,他們同樣有安全感,並與其他民族親如一家。

以經濟發展的標準看,阿勒泰並非新疆發達地區,該劇與其說爲新疆“打造形象”,不如說坦誠展現了新疆的真實一面。該劇用另一種方式闡釋了新疆的人權與發展,它沒有強調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鼓勵和扶持,而是着墨於在國家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新疆各族人民也享受到平等的發展機會。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流動是自由的,不論成功與失敗,他們成爲參與和塑造中國當代社會經濟生活的一分子。新疆普通百姓的命運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是劇情也是事實,這讓西方“強迫勞動”“種族滅絕”的謊言陷入無處安放的尷尬。

過去,西方媒體在描述新疆時,會暗示中國是一個民族政策失敗的國家,而阿勒泰恰恰是一個民族團結的成功範例。阿勒泰地區生活着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俄羅斯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數十年來總體上保持着和諧穩定的生活。劇中沒有一處關於民族政策的宣講,卻真實反映了各民族間互相包容的默契場景,以及相互關愛的溫暖情誼。它讓世界直觀地看到,在新疆,民族平等已是一種踐行多年、被人們習以爲常的現實。也許這纔是讓西方媒體破防的主要原因,它證明了中國民族政策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在不經意間展示了中國的魅力。

從專業角度來看,《我的阿勒泰》之所以打動人心,從中國火到國外,演員的投入和場景的唯美是重要的加分項。一些西方媒體執意進行政治化地解讀,可以說是驢脣不對馬嘴,讓人啼笑皆非。如今,“田園詩般的景象”也被西方視作新的“宣傳利器”,因爲它能讓外界看到,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家園的保護、尊重以及對文化多樣性的包容。本月,這部劇在哈薩克斯坦正式播出,它將加強中國與鄰國的紐帶,也將爲世界樹立兩國邊境地區民族和諧共生的樣本。

當然,一部電視劇遠遠不能反映新疆的全貌。但與只顧抹黑中國形象、根本不關心新疆人民生活的西方記者相比,一個在阿勒泰度過幾乎整個童年的女作家的回憶顯然更有可信度。《我的阿勒泰》的火爆,也許只是一個偶然,但新疆發展的真相,必將越來越多地被世界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