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日本對臺走向 關鍵在中美大局

旺報社評

日本新任首相岸田文雄上任後立刻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電話會談,當天並在衆議院發表首次施政報告。岸田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爲獲得細田、麻生及竹下等三大派閥的支持,展現對中強硬姿態,以滿足黨內保守派的期待,但大陸不因而坐視中日關係惡化,國會指名岸田爲首相後,習近平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旋即致賀電,展現對中日關係的高度期待。

開創岸田時代新局

北京不願見到日本藉口南面有事,與臺灣發展具主權意涵的安保合作。岸田首相雖留任對中立場強硬的防衛大臣岸信夫,但稱「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中山泰秀副大臣去職,由衆議員鬼木誠接任,應是避免岸田內閣出現有違日本「一中政策」的出格言論。

岸田贏得自民黨總裁選舉後,10月底將領軍自民黨再戰衆議院大選,進入選舉模式的岸田內閣一時無法轉圜日、中對立之勢,但在國會大選中,外交、安保,以及對中國的政策等議題相對重要性將弱化,而聚焦民衆更重視的內政議題,如經濟、社福、教育等問題,激化日中對抗無助於自民黨選情,何況執政聯盟中的公明黨素來主張對中交往,維持與北京的友好關係。

岸田在施政報告中表示,與中國建立穩定的關係,對兩國、區域及國際社會極爲重要。日本將協同共有「普世價值」的國家,對中國堅持主張,並強烈要求中國採取負責任的行爲,同時與中國持續對話,就各項共同問題開展合作。岸田的對中政策沿着美國總統拜登的基調,在堅守原則下,透過對話尋求與中國合作的機會,避免對立升高爲衝突。

北京無意中日關係持續惡化,在領導人電話會談中,習近平強調中日一衣帶水,「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希望妥善處理歷史、涉臺等重大敏感問題。岸田迴應指出,中日關係進入新時代,雙方應繼續加強經濟合作及民間交流,就對抗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重要國際地區問題密切溝通合作,共同努力建構契合新時代要求的建設性及穩定的中日關係。

習近平以「重溫初心」,對岸田主政下的中日關係寄與厚望,因岸田領導的「宏池會」,承繼池田勇人前首相的經濟優先路線,出身該派系的日本政治領袖皆持對中友好態度。岸田借用池田勇人當年的治國口號,祭出重視分配正義的令和版「所得倍增計劃」,有別於「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以期走出安倍晉三的陰影,撕下「後安倍」政治標籤,開創「岸田時代」新局。而池田首相在1960年代即以重建中日經貿往來,打開冷戰時期的中日關係,爲1972年9月的中日關係正常化奠基。

在對話中找回信賴

然而,在外交及安保上,如何在美中之間再造平衡外交,考驗岸田的政治手腕。雖然他是戰後僅次於吉田茂,任期第二長的外相,但在美國、歐盟等西方盟國「抗中」氣氛瀰漫,日本國民對中認知情感趨向負面的情況下,外交難度不小。岸田無法擺脫美日同盟思考對中外交,日本未來的兩岸政策走向,關鍵仍在中美關係大局。

中美對抗尖銳化,勢必壓縮中日關係的改善空間,兩岸關係亦復如是。若中美關係在孟晚舟釋放後持續釋出改善訊號,甚至實現「拜習會」,將有助於中美緩解對抗,爲中日關係回溫創造外部條件,因日本斷然不願在中美關係往好的方向發展時,繼續對中國採取對抗的姿態。中美關係獲控,中日關係始有機會回到「對話」與「交流合作」的軌道,重拾雙邊關係中無可或缺的「信賴」,中日相互信賴纔是日本南面安全的基礎。

「信賴」將在對立中流失,而在對話中尋回。日本右派不信賴中國,並非中國構成日本的生存威脅,而是右派不滿戰後日本在國際社會地位改變的心理投射,但中國崛起爲事實,日本須適應並找到與中國共處的方法。相對地,北京與其擔心岸田對中外交遭日本「反中」輿論綁架,拿「臺灣問題」做文章,不如着眼於改善外部關係。只要中美關係改善、臺海緊張降溫,中日關係及日本對臺政策即不至於出現出人意表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