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歐洲失去形塑全球新政經秩序契機

旺報社評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北京計劃10月舉辦第3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廣邀多國領袖參與。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歐洲國家領袖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希臘、捷克等,以俄國總統普丁將出席爲理由而不願參加,另外也出於歐盟對中政策的調整,及對「一帶一路倡議」認知有所不同的原因。

中將制定新國際規則

長期以來,西方或相信中國崩潰論,認爲中國不可能建立全球性影響力;或誇大中國威脅論,認爲強國必霸,一旦中國崛起,就會走西方過去三百年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老路。西方媒體就是用這樣的眼光看待「一帶一路倡議」,不是不相信此倡議會成功,就是強調中國進行新殖民主義,設下新的債務陷阱。

中國是一個古老且曾經雄踞東亞的強國,並不缺乏與周邊國家交往的經驗與哲學,中國還會是21世紀的後現代全球大國,正透過基於關係規範的權力投射,而非基於實力原則的權力控制,逐步涉入西方勢力退去後的全球南方事務。「一帶一路倡議」不只是龐大的發展與建設的經建計劃,更是北京「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三大倡議的下層建築。中國以這四項倡議作爲一個整體概念,以中國發展經驗提供世界另一個發展道路與智慧。

換句話說,中國正在以與過去西方帝國主義不同的方式,以非強制、非軍事、非佔領的手段重新制定國際社會的規則與價值。中國透過提供基礎建設,協助開發,擴大經濟與文化交流,試圖傳播、溝通、形塑以及灌輸新的價值與規範。固然中國扮演這其中的軸承與樞紐的角色,但仍然保有一定的開放性與互利性。

這種開放互利是建立在以關係爲中心的規範性權力,這種規範強調在社會關係中參與者之間的聯繫和交易的動態過程,而不是其實質和屬性。看重建立良好的關係甚於短期的物質利益,這一策略充分地體現在中國外交政策強調雙贏合作的訴求中以及對於外國個人特殊的稱呼與接待上。

十年來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在全球南方的大部分地區,中國及其人民常常被視爲多元商品的供應者、勤勞的創業者或移民以及雙贏項目的提供者。在長期的經貿文化關係建構之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規則與價值正在建立,進一步衝擊既有的國際秩序。因爲這種開發而非剝削,雙贏而非掠奪的地緣經濟努力正在對美國主導的地緣戰略產生挑戰,後者一心着眼在遏制中國特別是中國周邊海域圍堵的軍事行動,而不願投注經費與開放市場給南方國家。

非西方國家實力提升

歐洲國家受美國新冷戰思維的影響,抗拒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把中國的計劃視作對西方的威脅,未能見到該計劃與中國全球治理的提議,正在形塑新的國際價值與規則。世界上有8成以上的人口生活在非西方世界,隨着非西方新興工業國家的崛起,非西方國家的經濟實力與話語權也在提升,後冷戰時代美國主導的全球化被美國自己扼殺,但多元的、多極的新一波全球化正在蓬勃發展。而新的多邊組織與多邊合作計劃正是這新一波全球化的推手。

西方也知道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意義,去年6月G7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和其他集團領導人決定重新啓動「全球基建和投資夥伴關係」項目。拜登表示,美國將在5年內動員2000億美元贈款、聯邦基金和私人投資,支持中低收入國家的項目,幫助應對氣候變化,改善全球衛生、性別平等和數位基礎設施。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更直言,歐盟將籌集3000億歐元,建立一個可持續的替代方案,取代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基礎建設與協助開發本來就不是零和遊戲,西方與中國競相協助後發展國家走出貧窮原本美事一樁,但是西方起步晚,要追上中國並不容易。歐洲跟隨美國立場抵制一帶一路,將失去對南方國家的影響力,接着可能失去共同形塑全球新政經秩序的機會。這也是法國總統希望參加金磚國家峰會的原因,但在西方國家中孤掌難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