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加快改革跨過中等收入門檻

旺報社評

大陸最新公佈官方製造業PMI持續下滑至49.1,連續4個月落在景氣榮枯線之下,而且是今年新低,內需消費與投資同樣欲振乏力,7月社會品零售銷售年增2.7%,持續在低谷徘徊,固定資產投資年增3.6%,爲今年最差表現。一連串疲軟的經濟數字,中國經濟崩潰論再度響起。

經濟體量大 別誤判

《經濟學人》即以北京天安門廣場爲封面,配上斗大標題「中國正走向黑暗」,認爲中國資訊流通受限,市場不透明,觸發系統性信心危機,不只消費者對未來沒有信心,不敢放手消費,外資企業也失去信心,正加速出走,連政府都對自己推出的刺激經濟方案能否發揮效果抱持懷疑態度,大陸經濟彷彿已沒有明天。

不容否認,大陸經濟受房市不振,市場信心低迷影響,內需消費不見起色,連帶讓經濟大受打擊。但這究竟是短期景氣循環的下行週期抑或長期衰退趨勢的起點,恐怕還需要更多證據說話,纔不會誤判。面對這麼龐大的經濟體,一旦誤判情勢,後果將非常嚴重,尤其緊鄰的臺灣,更要審慎。

以「中等收入陷阱」爲例,中國經濟崩潰論支持者認爲大陸已進入中等收入陷阱,將難逃經濟長期走空的宿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是這一派的意見領袖。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是世界銀行2007年創造的名詞,指一些國家達到一定人均收入水準後,可能是資源稟賦達到極致,也可能是制度改革失利,開始出現收入停滯不前,無法跨越門檻而成爲高收入國家。

根據世銀7月更新的最新數字,2024年這個門檻落於1萬4005美元,對比2023年大陸人均收入1萬2597美元,尚未擺脫中等收入國家之林。不過,若從過去增速來看,1990年初期大陸人均收入不過300美元左右,三十多年間成長約40倍,平均每年都一倍多的成長力道,很難想像會立即停滯不前。

也就是說,這樣的增速,力道或許會減弱,但不至於完全消失。就以IMF保守估計來看,未來5年(2025-2029)大陸每年平均都還有3.6%的經濟成長率,對照逐年下滑的人口趨勢,人均收入持續向上攀升,根本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在這樣的前提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出口競爭力 太強大

另一方面,仔細觀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長期停滯不前的國家,可以發現有一些共通現象,就是人力及土地成本普遍上揚,導致產品失去出口競爭力,另外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不順,使得產品附加價值無法提升,加上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無法跟上先進經濟體(或高收入國家),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經濟步入長空。但就大陸現況觀之,這些背景因素有些的確存在,不過結果卻不太一樣。光是出口競爭力,現在外界擔心的不是大陸產品沒有競爭力,而是競爭力太強(如電動車),不然也不會冒出「中國衝擊2.0」這樣的論調。

更不用說,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或技術創新,本來就是現在北京積極推進的方向,也代表他們確實看到問題的存在,並嘗試提出解決方案。這也是爲何我們認爲大陸不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下行只是短期現象而非長期趨勢的立論根據。當然,這並非意味着北京可以就此高枕無憂,相反地,反而要在現有基礎上,加快改革步調,才能打破外界質疑,儘早跨過中等收入門檻。

就如同8月初世銀髮布《2024年世界發展報告》所指出的,開發中國家想要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必須堅持「3i(投資、引進及創新)策略」。這不只是過去臺灣及韓國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的模式,更是大陸目前正在進行,同時也是未來該走的道路。

大陸經濟遭遇的逆風,是週期性因素,而非長期衰退的起點,北京有足夠能力端出牛肉來解決問題。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面對短期市場失靈,政府角色更能充分發揮,這也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好處與優勢。此時不做,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