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和平發展永遠是兩岸關係硬道理

旺報社評

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結束19個小時旋風式訪臺行程,大陸隨即在臺灣周邊畫出六大區塊,進行3天聯合軍事演訓,並宣佈禁止3千多項臺灣食品、農漁產品進口,還公佈「抓獲臺獨分子」,國防部、外交部及民間電腦系統傳出遭駭客破壞訊息,兩岸和平發展面臨近20年來最嚴厲考驗。

兩岸對撞時代的來臨

從4月間傳出裴洛西有意到臺灣訪問,大陸就一再警告,臺灣的門不能爲她開,好在裴洛西因爲新冠確診,暫時終止了臺灣行。但是,那一次的臨時中斷,並沒有因此打消她訪臺的念頭,8月分在沒有正式官宣之下,裴洛西最終還是踏到臺灣的土地。

當然,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只是,裴洛西畢竟是美國明訂的「第三號政治人物」,重要性非一般衆議員可以比擬。另外一個不言而喻的原因,是她長期對大陸極不友善的政治立場,來到臺灣會對兩岸關係產生不利的化學作用,大陸對她的臺灣行一再發出嚴厲警告,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甚至對美國總統拜登說出「玩火者必自焚」的強硬語言。拜登政府希望與大陸發展合作關係,因而勸阻裴洛西訪臺,臺灣也對裴洛西訪臺一事低調以對。只是,裴洛西堅持要來,最終還是高調來到臺灣。

可以看得出來,大陸對臺使出的反制報復措施,是一種結合政治戰、經濟戰、軍事戰、資訊戰的「混合戰」手段。這麼大規模的「混合戰」,已超越以往對臺灣的反制策略,也是對蔡政府的一次總清算。顯然大陸決心跟蔡政府算總帳,兩岸關係進入「魚死網破」階段。雖然大陸很清楚,臺灣仍有高達7成民意希望兩岸維持和平往來,但蔡政府堅持採取「抗中保臺」策略操控選舉,國民黨又不太有機會實現政黨輪替,民進黨很可能繼續執政4到8年。面對民進黨很可能繼續執政的現實,大陸拒絕當鴕鳥。

「玩火者必自焚」不是大陸的空話,反而是大陸升高對臺壓制手段的轉捩點,臺灣人民將蒙受蔡政府「玩火」的代價,付出支持民進黨「抗中保臺」策略的後果。這不是宿命,而是817萬臺灣人民的選擇,這也是817萬人跟14億人對戰的效應。

兩岸都曾宣示「臺灣不是烏克蘭」,但沒有告訴人民「臺灣人不會變成烏克蘭人」,就像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在立法院發表演說時,引用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著名的西柏林演講「我是柏林人」,以中文說出「我是臺灣人」作爲演講結語一樣,捷克人可以變成「臺灣人」,那麼臺灣人爲何不會變成「烏克蘭人」?何況今年2月24日烏俄戰爭開啓,臺灣人還那麼支持烏克蘭,其中雖然沒有因果關係,卻有某種想像的空間。

勿忘民意盼兩岸和平

說故事是人類文明的起源,人類社會、政治原本就有很大的想像空間,選擇做臺灣人、中國人,或是烏克蘭人,不是臺灣人的本命,而是被政治操弄的結果。臺灣從李登輝開始操弄本土政治,把民主化等同於本土化,經過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3個時代持續堅持本土化的政策,把新一代的臺灣人搞成「天然臺」,沒人願意做「中國人」,卻願意發「中國財」,豈不矛盾?

民進黨拒絕大陸的「惠臺政策」,卻接受大陸的「惠臺措施」,在大陸改採「混合戰」策略下,將失去「首尾兩端」的空間,既要發中國財,又想擁有「天然臺」的身分認同,是不可能的。臺灣人自出生以來,對兩岸關係認知的「規律」已被打破,那就只有正面「迎戰」大陸的「混合戰」,請大家系好安全帶,接受兩岸對撞時代的來臨!

這些年,民進黨政府曲解大陸對臺政策,誤導臺灣民意仇視大陸,站在大陸的立場,藉裴洛西事件和蔡政府算算總帳,不是沒有合理性。不過,勿忘臺灣今日仍有7成民意希望兩岸和平,過去70年來兩岸關係曲曲折折,但兩岸中國人追求和平的意願與智慧從未消失。拜登政府和大陸經過一年的衝撞,重新回到《上海公報》的立場,民進黨大可從中擷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