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習普會」後的國際新格局

備受矚目的「習普會」,雙方並發表中俄聯合聲明,彰顯「肩並肩,背靠背」的兩大主軸,而「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則標誌大國博弈的新階段。圖/中新社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歐洲經貿之行後,甫展開六年新任期的俄羅斯總統普丁隨即於5月16日~17日造訪北京,舉行備受矚目的「習普會」,雙方並發表中俄聯合聲明,彰顯「肩並肩,背靠背」的兩大主軸,而「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則標誌大國博弈的新階段。

就「肩並肩」的主軸觀之,發展經濟,分進合擊,各自達成符合彼此利益的共同目標。依據PIIE的GDP成長率預測,相較全球2023年到2025年期間都是3.1%~3.2%,俄羅斯未來三年分別是3.6%、2.8%、2.2%,中國大陸則是5.2%、4.8%、4.3%。基於中俄GDP體量有10倍差距,俄烏戰事尚未結束,大陸經濟也還在追求逐步復甦的階段,產業互補,各取所需,共存共榮,可以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由於美國和歐盟的制裁,俄羅斯除中國大陸交好及今年10月主辦金磚會議以外,政經發展的選擇路徑並不多。其中的重中之重,則是西伯利亞(可能穿越蒙古)油氣輸送到中國大陸新管線的拍板定案及在人工智慧(AI)和核能領域的密切合作,乃至於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經濟開發「東北亞一體化」的長期目標。而對中國大陸而言,基於與RCEP和東協經濟共同體2025年的基礎,建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再成爲CPTPP的會員國家,果真如此,將是翻轉現況、強化動能的重大契機。

今年是中俄建交75週年,普丁第五次就任總統就出訪北京,在俄烏戰爭迄未止歇的現在,雙方都有各自的「大事」要辦。最即時的共同問題,莫過於能不能在7月26日至8月11日巴黎奧運期間,促成俄烏暫時停火。就此而言,習近平甫結束「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歐洲之行,其與法國總統馬克宏會談就提出「奧運停火」的重大議題,如果習近平能說服普丁,將有助於俄烏戰爭的和平談判。由於國際奧會並不允許俄羅斯運動員參加巴黎奧運賽事,因此對於普丁而言,「不參賽、不杯葛」已經是最大的限度。假設奧運期間要休兵,俄國可以做的,則是在奧運之前,發動猛烈的新攻勢,嘗試攻克烏克蘭第二大城,亦即烏東的工業城哈爾科夫。

就「背靠背」的主軸觀之,深化軍事協作、擴大聯合演訓,可以從中國的東北和西北新發展看出端倪。一方面,從中國東北到北韓、從圖門江流域到提供東北出海捷徑的港埠海參崴,北太平洋和北極冰洋,或往南到日本的地緣政治形勢,已經因爲普丁專程造訪而有結構性的重大改變。此次普丁在有「東方莫斯科」之稱的哈爾濱,向蘇聯紅軍的烈士紀念碑獻花,在有俄語教學傳統的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師生座談,其所言所行都別具意義。另一方面,一路向西看,在沒有俄羅斯主導下,中國大陸和蒙古近期舉行了軍事演習,顯見中俄關系中的政治互信已然提升。而25年來因爲中俄的「準心結」而沒有進展的「中吉烏(茲別克)」鐵路,如今也在俄羅斯的默許下,將於今年底開工。通往中亞和西亞的交通建設,將拉直拉短並可望減少八天的路程,還可以在西伯利亞能源大動脈之外,再提供經由中亞而來的能源和礦產之新選擇。

現代的有形戰爭和國力競爭,是總體資源的消耗戰;俄烏戰爭如此,美中博弈,亦復如是。短短兩天,普丁從北京進、哈爾濱出的中國行,顯示出他對於俄烏戰局的信心,而中俄領導人在一年內見三次面、完成彼此新任期伊始的正式互訪,政治上的意義十分重大。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及科技戰的不斷升級,到2022年俄烏戰爭迄今,俄國受到歐美國家在經貿上的強力制裁,以及和區域政治軍事的集體圍堵,中俄都有各自必須承受的國內外政經社會之沉重壓力。

中國大陸經濟面對內需不足,以及歐美國家「產能過剩」的指控,而幅員遼闊、地廣人稀的俄羅斯,在戰爭過後則需要在東方,尋求新的經濟成長強大動能。做爲油氣能源和軍事工業大國的俄羅斯,長期的能源供應對象和有能力進行軍武科技交流的國家,中國大陸是不二人選。「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向來是中國大陸外交的基本原則,也無礙於中俄建立更緊密的全面戰略協作關係。對於今年秋冬都有大選的英、美兩個盎格魯撒克遜國家而言,中俄的緊密合作,將造成國際政治格局在短中長期的根本轉變和重大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