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勝選後組閣是小英該有的承擔

本報4日社論主張,若民進黨總統國會雙勝馬英九總統應邀蔡英文會面,或協商釋出組閣權,或共商閣揆人選,以落實憲法首長精神。我們初衷在敦促朝野停止纏繞20年的民主內戰與自我撕裂,造成國家空轉與經濟遲滯。遺憾的是,朝野政黨領袖並未展現可帶領檯灣脫困的政治家應有的格局,仍然流於政治算計。

總統府國民黨初步反應大體支持選後多數黨組閣,只是選舉結果還未揭曉,總統府保持低調,國民黨卻企圖藉此操作支持者危機意識,引起負評。蔡英文更可議,她認爲「對憲政體制不好,會造成權責不清及政治混亂」,並表示國民黨如果輸掉政權,「520以前還是馬總統執政,還是馬總統要負最後責任」,後來她又修飾說「如果我當選,會邀請各政黨一起會商;民進黨也會以最快的速度,在立法院制訂『卸任總統交接條例』,也會組成政權交接小組,建立政府的溝通機制」。從這回應看,她不但與國民黨一樣,全然短線思考,甚至還流露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權力獨霸意識。

從憲政制度言,蔡英文所謂對「憲政體制」不好的說法令人費解。《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三條第一項規定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之。」並未規定總統任命的方式,換言之,總統在徵詢多數黨意見,提名由多數黨推薦的行政院長,這仍是憲法賦予總統的權限,並沒有違憲問題

從憲政精神看,多數黨組閣是雙首長制的體現。蔡英文在2014年5月民進黨主席選舉政見會上說:「現在臺灣的憲政體制,是不完整、不完美的,而且也引發了很多很多的爭議……我也很贊成,從總統制或者從傾向半總統的雙首長制,改成內閣制。」

這一段談話,雖然蔡英文後來否認是對內閣制的支持表態(雖然我們看不懂邏輯),但仍有兩個明確的訊息,其一,蔡英文並不反對臺灣目前是「雙首長制」;其二,蔡英文也認爲目前的憲政體制是不完整與不完美的。這也是爲什麼從「長遠制度」來看,建立多數黨組閣憲政慣例的重要,其目的即在補強與修正憲政體制的不完整與不完美。蔡英文應將目光放遠,格局放大,透過這一次政權交替,由馬英九與蔡英文共同建立「多數黨組閣」憲政慣例,反而更有助臺灣憲政體制的穩定。這也將是蔡英文的一項憲政成就。

就算不從憲政着眼,蔡英文也應以準元首該有的承擔與悲憫,思考臺灣在選後將面臨的嚴酷治理問題。需知國家治理不是玩家家酒,如果民進黨贏得總統、取得國會多數,馬總統任命的行政院根本不具備任何民意正當性去推動政務,只能拖着國家繼續空轉、擺爛4個月。這一點從馬英九8年執政的困境即可清楚預見,由於與立法院經常衝突,沒有得到國會的支持,使得國民黨即便是國會多數黨,也經常令難出府、策難出院,而若換民進黨掌握國會多數,情況只會更糟

不要說臺灣經不起4個月的空轉,這4個月更存在極大風險,一旦發生重大事故,失去國會支持的行政院也無法正確而即時的反應與行動。對這顯而易見、極可能發生的國家災難、臺灣悲劇,蔡英文豈有迴避責任的可能?

面對可能的空轉災難,蔡英文提的「解方」是「制定交接條例」。試問,空轉如何靠事後的交接而順轉?是要順利交接一個「空轉4個月」的爛攤子嗎?

蔡英文的結論更是錯誤,她認爲520前「馬總統要負最後責任」,這是一種政治天真與淺薄。1月16日投票結果出爐,若蔡英文勝選就是擁有最新民意、最強正當性的總統,民衆必然翹首期待蔡英文立刻大展身手、領導臺灣,若馬英九願意讓蔡英文實質組閣,蔡英文卻推三阻四,這種「缺乏承擔」的退縮,民衆看在眼裡,將立即重挫蔡英文的領導形象與責任感,這4個月的空轉代價,臺灣人民不會把帳算給即將走下政治舞臺的馬英九,必然會算給未來的領導者蔡英文。就如綠營老林濁水所言:「4個月空窗期出了大亂子,未來的總統要如何解釋?難道把責任全推給馬總統嗎?不容易吧!」

不管從建立憲政慣例,還是避免治理空窗,蔡英文都應該接受多數黨組閣的提議,這是一個有志領導臺灣的政治領袖,該大方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