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拆掉蘇貞昌這顆炸彈

中國時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宣佈由張忠謀繼續擔任APEC領袖會議代表,早先有輿論揣測,蔡政府可能以本屆會議採視訊舉行爲由,爭取由總統親自參加,以突破國際參與空間,改變兩岸關係格局。但蔡總統仍維持一貫性、穩定性,清晰傳遞「維穩謀和」是她處理兩岸關係的堅定意志。

多數民意希望兩岸關係和緩,期望拜登勝選川普下臺後,中美敵對能夠趨緩,進而帶動兩岸關係和緩,慢慢恢復溝通對話。蔡總統釋出正確訊號,張忠謀是重要企業家,又沒有政治色彩,今年是否有機會透過視訊與大陸對話呢?

對照目前兩岸氛圍,恐怕機會不大。原本習會五週年可以是兩岸重開機的機會,馬英九稱願意把馬習會成果做爲「公共財」,讓民進黨在此基礎實現蔡習會,蔡總統曾說「蔡習會聽起來滿有吸引力」,可見她有心與習會見。不料,蘇貞昌一記明槍「搶答」拒絕蔡習會,接着陳明通一記冷箭稱蔡習會是「炒作」,無疑給關心兩岸關係,希望抓住兩岸對話契機的人澆上一頭冷水,也讓有意促成紅綠破冰、讓兩岸氛圍由冷變暖者心寒

總統釋善意閣揆搞破壞

現在看來,兩岸關係最好,就是回到「冷和」狀態,基本上仍然非常脆弱,亞太變局帶來的契機只會白白浪費。外部因素的變化加劇了臺海情勢的動盪,的確沒錯,臺灣雖有親美傳統,民進黨也對美國存有極大幻想,但川普任內後期放任右翼鷹派「綁架」臺灣往前猛衝,也讓蔡政府沒有選擇的餘地。美國即將政黨輪替,外部因素對兩岸和平的影響弱化了,現在是處理「內因」的時候,蔡總統首先要解決蘇貞昌這個最大問題

憲政架構下,閣揆本沒有決定兩岸路線權力,配合總統做好大陸政策纔是本分職責。2016年以來,林全內閣處理兩岸事務相當穩重,賴清德雖一度因「務實臺獨」引起軒然大波,但實際上並未給蔡總統兩岸政策帶來太多麻煩。問題出在蘇貞昌,他上任後就將豬瘟議題與反中掛鉤,隨後以閣揆之權力爲民進黨輔選,把「抗中保臺」操作到極致。

今年1月大選塵埃落定,蘇內閣本應該收斂選舉期間的激情,重新以務實理性態度配合總統「八字方針」處理兩岸事務。然而,蘇貞昌利用疫情把整個臺灣社會綁上了反中的戰車。先是1月底疫情爆發初期,準副總統賴清德向大陸釋放善意後,蘇內閣立刻「禁口罩」挑起兩岸對立,2月初兩岸經過協調促成首批武漢臺商包機抵臺,蔡總統第一時間對大陸表達肯定,陳時中卻緊接着宣佈「出現1例確診」,瞬間引爆臺灣全面反中高潮,但是否真有染疫情事?還是假陽性?抑或是政治作秀?至今還是謎題

此後,無論是否決「小明」回臺團聚、蓄意拖延陸生返校報到,還是封殺兩岸「旅行泡泡」提議、阻擋交通部對開放兩岸航點的安排,每當蔡總統、陸委會等政府機關向大陸釋出務實善意,或正面迴應兩岸交流的訴求時,蘇內閣都扮演了破壞性角色。有這樣的行政院,怎能指望緩和或改善兩岸關係?有這樣的閣揆,蔡總統釋出的善意怎麼能準確傳遞到對岸去?

對大陸而言,這個問題也同樣存在。北京雖在五中全會上定調兩岸和平發展不變,但是,從近期大陸涉臺幾場重要研討會和重要學者發言、投書來看,陸方似乎已進入了「和統宜堅持、武統可探討」的微妙階段。

兩岸都要先安內再攘外

陸方「武統論」餘音繞樑臺方則有蘇內閣堅持反中路線,兩岸最高層如果真的想抓住難得的亞太變局契機,重新塑造兩岸和平發展的共同方向,就要「攘外必先安內」。大陸原本期待藉海峽論壇和王金平會面,嘗試爲兩岸對話解開僵局,但被李紅一句「求和」裹挾兩岸激進民意掀翻在地。這更加說明,北京要改善兩岸關係,只有堅決排除內部激進思潮干擾,才能在變局中轉危爲安。

至於臺灣,蔡總統遵守憲政秩序、倡議兩岸對話,阻止獨派憲案投案闖關,站在國家領導人的高度爲兩岸和平守住了底線。蘇貞昌卻綁架蔡總統的善意政策,成爲了改善兩岸關係的絆腳石,也是蔡政府內部的一顆炸彈。外在情勢開始改變,現在是換掉蘇內閣,改採有利恢復兩岸交流政策的適當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