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時評】楊志勇:把握宏觀經濟政策新變化

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苹之末。經濟政策研究時常因變而變,可以從微觀視角來觀察宏觀的大問題,將經濟政策中的變化歸納爲七個方面。

全球治理形勢的新變化

隨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談到發展環境,就不得不考慮國際政治,例如傳統地緣政治的分析範式可能面臨新的挑戰。由於科技的發展,各國在武器裝備、利益格局等方面都發生着變化。敵人和朋友的區分是動態化的,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過去我們看待全球統一市場較爲平面化,現在更多地是從立體化方面來看,例如新環境,包括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等,實際上都在發生變化。要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開放經濟環境,不可能脫離國際政治的變化。

經濟安全形勢的新變化

經濟領域有很多國際政治因素的滲透。國際安全形勢的變化對新產業佈局有很多影響,特別是“六保”中的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新的國際經貿規則呼之欲出,在這個大背景下該如何闡述中國立場、對規則提出訴求等都值得思考。

歷史、現在、未來之間聯繫的新變化

國際形勢的瞬息萬變提升了我們認識把握經濟規律的難度。以史爲鑑,可以發現歷史很多時候是似曾相識卻不相識的,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打不相識、打後還是陌生人的情形。探究形勢因何而變、探究發展規律,是經濟政策研究中很重要的方面。正如《史記》所言:“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技術改變世界的新變化

技術一直在改變世界,除了互聯網,還包括人工智能等多個方面。以前我們更多強調技術對生活、生產變化的衝擊,例如網絡消費、工業互聯網、新型營銷模式等。現在,數字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軟科技、硬科技,如何對平臺經濟、市場份額等做出判斷,用傳統方式可不可行等問題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

市場和政府關係的新變化

近兩年來,全球深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病毒的肆虐告訴我們人類是多麼脆弱,與此同時人類用行動表明,人類又是多麼偉大。疫情衝擊跟過去的衝擊不同,全球化發展使各國交流變得更加密切,各種人流、物流等都快於傳統社會。疫情初發生時,我們學習借鑑新加坡、日本、韓國的抗疫經驗,現在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疫情防治最好的國家。但我國不同地區的防疫策略並不相同,有沒有更好的模式,能夠在疫情防控跟經濟發展中找到新的平衡,這都與經濟政策有關。

人與自然關係認識的新變化

隨着全球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們對未來的擔心和對未知的探索也越來越多。太空移民可能還很遙遠,但很多太空探索的成果已經影響到了人類。包括深海探索、“雙碳”目標、氣候變化等問題,都可以從經濟視角、經濟政策方面研究。

宏觀經濟治理的新變化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節手段。宏觀經濟治理手段的變化,將對經濟政策的選擇產生多種影響。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真實世界中的決策往往復雜得很。例如,經濟政策擴張時存在的利益不均問題該如何破解;在政策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如何把握好具體方式;法定數字貨幣未來會如何發展等,都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2022年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我們應該能夠尋找到最適合中國的經濟政策。上述七個變化,主要是通過微觀視角觀察世界的變化。我們要進一步深化經濟政策研究,這也是我們作爲國家級學術型財經智庫的人員的使命擔當。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本文根據楊志勇在“財經戰略年會2021暨慶祝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成立十週年大會”發言整理。中國社會科學網 閆琪/整理)

編輯:陳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