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下的中國|那些學校周邊的“黑暗料理”

女兒自從上了小學,每天下午走出校門口第一件事,就是說“爸爸,我餓了”,然後,想讓我帶着去周邊買點零食。那一刻的校門口,人潮滾滾,各種“美味”傳香,勾人味蕾,儼然一條小吃街。別說小孩子受不了,就算是大人也忍不住買點來吃吃。

學校門口的小吃攤,酸辣粉串串香、手抓餅深受學生們喜愛。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

我的觀察對象是:二線城市三環外,城鄉結合地帶的中小學門口,以校門口100米半徑爲限,從小賣部、餐館、糖水店到小攤小販。爲什麼是校門口100米半徑呢?因爲出了這個距離,孩子們不是被家長接走,就是自己結伴回家,四散而去,無法構成完整的“學生經濟”。

經過大約一週的觀察,我發現分佈在校門的移動小吃攤,主要爲鐵板燒、油炸、糖水、醬餅、水煮,以及各類手工小吃爲主。其中,生意最好的是鐵板燒和油炸類食物豆乾、韭菜、香腸羊肉串、牛肉串、雞柳、雞排、豬排等等,往反覆加熱的油鍋裡一放,或者燒燙的鐵板上一烤,加上各種調味料,然後油淋淋、熱騰騰地裝進快餐盒裡,或直接遞給孩子們。

火腿腸是最受歡迎的小吃,幾乎每個小賣部門口都會有個小小的烤箱,將串好的火腿腸,放在上面烤至半熟。等孩子們來了,再加大火力,烤至外焦裡嫩,兩塊錢一根,扎堆的學生,一人一根或兩三根。

藉着放學,我順便做了一個採訪,爲什麼喜歡吃這些東西?

孩子們的說法各不相同,有的說“因爲很香啊”“因爲大家都喜歡買啊,所以我也喜歡” “上癮啊,就是想吃”;也有的表示“中午沒吃飽,餓的”“不吃這些,吃啥?”“反正有零花錢,想吃啥就吃”;甚至有孩子表示,“這是人生樂趣,叔叔,你不懂麼”。

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指向的都是常態化、生活化,這些小吃攤似乎成了學生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天,我又特意數了一數,二十分多分鐘內,在各個小賣部門口買烤腸的學生大約有五十個,買魚丸的學生超過三十個,油炸水煮的各二三十人不等。孩子們吃着聊着,竹籤、盒子、塑料袋紙巾卻往地上隨手一扔,地上的垃圾明顯多了。

還有些小賣部,會在烤火腿腸的同時,旁邊放點散裝泡麪,煮好後裝進一個個比奶茶杯大點紙杯裡,淋點湯,插上兩根竹籤,賣三塊錢一杯。孩子們三三兩兩的,一人一份,也吃得很歡。

走進小賣部裡,你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貨物的擺放極富心機,最外面靠近大門的是一些學習用品和玩具,而在貨架最顯眼、最順手取的位置,則是各種棒棒糖、QQ糖,以及豆乾、雞爪牛肉乾等麻辣小吃,接着是各種油炸和膨化食品。

總之,上面種種都是孩子們喜歡吃的。小賣部門口圍滿了穿着校服的孩子,攤位前也擠成了一堆堆。有拿零花錢買的,有拉着家長去買的,也有向同學借幾塊錢買的。在放學後的短時間內,孩子們完成了極高的成交量。

油炸鐵板燒的攤子前擠滿了放學的小學生。

根據我的觀察,兩座小學門口100米半徑內的小吃攤的數量大致如下:

有600名學生的小學“甲校”,附近有油炸燒烤攤6個,水煮攤1個、魚蛋攤1個,糖水攤1個,賣烤腸的小賣部5個,醬餅攤1個,烤紅薯攤1個,涼菜攤1個,冰糖葫蘆攤1個。另有主要面向成人的,早餐店2家,快餐店2家,飯店1家。前前後後加起來22家店鋪,放學時,滾滾人流,活像是一個夜市

有1000名學生的“乙校”(中小學一體),前後門加起來,油炸燒烤攤9個,醬餅涼菜攤4個,賣烤腸水煮的小賣部6家,早餐店6家,快餐店2家,飯店2家。相隔兩百米,還有一個菜市場小吃街

除了這兩個學校,我也去了同城不同區域或不同“檔次”的學校,做了非正式觀察。同時,發了一條朋友圈,邀請大家來分享校門口的“黑暗料理”情況。從反饋的情況來看,我觀察到的現象很普遍。

最嚴重的是鄉鎮學校門口,以江西贛州某地的中心小學門口爲例子,各種燒烤油炸類攤位不多,但各種飲料辣條、膨化食品深爲學生喜愛,每天放學後,買瓶飲料或拿點零食在手上,似乎成了一種流行。我的弟弟妹妹都是鄉村小學教師,對此也深爲憂慮,多次在課堂提醒學生們,但收效甚微。

相反,在一些比較新的高檔社區周邊,或是標上了“貴族學校”“私立學校”標籤的地方,這種現象會少一些,至少在數量上減半。

一位西安的朋友提到,她女兒的學校門口,因爲長期有城管部門干預,幾乎沒有擺攤設點的問題,工商部門和教育部門聯合出手,對店鋪餐飲商家的食品安全管控也更加嚴格,所以,周邊非常乾淨。

作爲家長,我非常擔心學校周邊的食物環境,尤其是學生們喜歡的零食小吃的環境。我想知道,這些店鋪的肉從哪兒來?油是否反覆使用?食材有沒有過期變質?製作過程是否衛生?包裝材料是否符合食品標準

校門100米內的範圍,是學生食物環境的重要區域,如果成爲“三不管”地帶,可能會成爲威脅孩子健康的長期隱患。如果不加以規範和管控,任其自由生長,甚至不斷往“黑暗料理”的方向發展,可能導致一系列問題。

當然,改善食物環境,也不能一刀切,直接取締,因爲這些小店鋪也關乎許多家庭的生計。所以,營造健康衛生的校園外食物環境需要有關部門制定相關的標準,通過有效的管控,讓其朝着良性的“健康料理”的方向發展。這個過程中,政府、學校、家長、社會等都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唯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