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加速處置個貸不良,AMC扮演通道角色
伴隨着商業銀行加速處置不良零售信貸資產,個貸不良資產市場規模逐漸壯大,在銀登中心掛牌轉讓的不良資產公告多達數百條,涉及個人消費及經營性貸款、信用卡透支等。
爲提升處置個貸不良資產質效,銀行也相應加速組織架構調整和人員配備,摒棄過去簡單對接資產管理公司(AMC)的模式,選擇主動推介不良資產以連接行業上下游,以提升個貸不良資產的轉讓效率。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個貸不良資產市場正加速發展,但也出現轉讓效率低、盈利空間有限等問題,當前主流的模式是銀行通過AMC尋求可靠的非持牌民營機構來處置個貸不良資產,AMC賺取通道費,處置機構賺取超額收益,通常在年化8%~10%。
加速處置個貸不良資產
進入今年四季度後,商業銀行更是加快處置不良資產的步伐。
進入12月,在銀登中心掛牌轉讓的不良資產公告多達數百條,涉及交通銀行、建設銀行等國有行,也有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廣發銀行等股份行,此外,南京銀行、江蘇銀行、蘭州農商行等城農商行也加快轉讓步伐。
往前追溯,10月初至11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轉讓公告達到200條,平均每天約有3個不良貸款項目被掛牌轉讓,較上年同期出現明顯增長。
從處置的不良資產類型來看,以個人消費及經營性貸款、信用卡透支等爲主。10月以來,涉及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轉讓公告達300餘條,被轉讓的不良資產半數爲個人消費及經營性貸款。
例如,上海銀行12月3日發佈的2024年第3期個人不良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轉讓公告顯示,該不良資產項目包括92325筆,涉及未償還本息總額逾12億元。個人不良資產包採用線上公開競價方式轉讓,起始價低至8106億元,不足未償本息總額的一折。
對於商業銀行在年底加速處置不良資產,中國銀行研究院的葉銀丹指出,每到年底,銀行都會加大力度處理不良資產,“卸下包袱”來確保明年能夠更輕鬆地開展業務。
事實上,從第三季度起,銀行就已經開始加快了不良資產的處理速度,許多銀行將“全員清收”和“多措並舉清不良”作爲下半年的工作重點。根據銀登中心的數據,第三季度掛牌轉讓的不良貸款未償本息及項目數較去年同期有了顯著增長,未償本息總額達到826.2億元,同比增長60.83%;項目數也從去年同期的187單增加到288單,增加101單。
“由於銀行在處理不良資產方面有其特定的方式,一旦不良資產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進行集中的評估和處置。”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年末是企業進行年度財務審計的高峰期,銀行和金融機構也需清理未結清的債務。隨着年底的臨近,處理不良貸款的活動也隨之增多。因此,不良資產的轉讓往往在特定時期出現集中現象。
銀行調整相應組織架構
相比對公業務,2024年市場將更多目光對準了銀行零售資產質量,個貸不良資產市場也壯大起來。根據銀登中心數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在銀登中心掛牌的個貸不良資產轉讓項目達到371期,涉及的未償還本金總額爲573億元人民幣,未償還本息總額爲1012.4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不僅超過了去年的總額,而且突破千億規模的時間比去年提前了三個月。
面對快速增長的不良資產處置業務,商業銀行也加快組織架構調整步伐。據記者瞭解,目前,大中型銀行基本都設立了負責不良資產處置的機構,有的作爲總行直屬的一級部門,有的則作爲其他一級部門下設的二級部門。
上述機構或部門的名稱和叫法各有不同,例如,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都設有資產保全部,而中國農業銀行則設有風險資產處置部。還有一些銀行將原有的部門更名爲特殊資產經營管理部,如光大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和華夏銀行等。
在組織架構調整的同時,銀行也在加快擴充不良資產處置團隊。過去,銀行主要依靠法律訴訟、資產重組和債務覈銷等手段來處理不良資產。然而,隨着宏觀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加和居民收入增長的放緩,商業銀行面臨的個人貸款不良資產處置難度日益增大,這對相關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名來自廣東的不良資產業務資深從業人員告訴記者,以往在傳統的訴訟保全模式下,銀行處理不良資產的員工只需完成初步的訴訟程序和履行盡職免責的流程,而對於案件後續的還款情況,包括債務人是否還款以及還款金額,都不在關注範圍之內。
“但面臨日益嚴峻的市場環境,銀行也在強化自有團隊建設,一方面要提升不良資產的轉讓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儘可能保證個貸不良資產包的盈利。”前述人員進一步表示,積極擴大與各類潛在投資者的接觸,尋求更有利的轉讓價格,不再僅僅滿足於直接與大型持牌機構進行“一對一”的資產轉手。
“適當的組織變革和更有效的激勵機制是大勢所趨,對從業者的專業水平及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在不良資產的處置過程中,未來現金流和利潤的重新分配是不可避免的。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商業銀行對這類資產的關注日益增加,這不僅是因爲不良資產的規模在不斷擴大,而且涉及的領域也在不斷拓寬,已經從傳統的貸款業務擴展到了包括各類金融資產在內的更廣泛領域。
AMC傾向做通道
面臨日益嚴峻的市場環境,部分商業銀行還開始主動對外推廣和介紹不良資產項目。不少機構近段時間通過舉辦推介會等活動,主動加強與資產管理公司、券商、信託等業內其他金融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構建起不良資產生態圈。
今年7月9日,華夏銀行北京分行攜手北京產權交易所在京城舉辦了一場特殊資產推介會。會上推出的擬處置特殊資產總額超過160億元,覆蓋了對公、零售、信用卡等多個產品線,抵押物類型包括住宅、辦公、商鋪、酒店等多個領域。
同年8月29日,平安銀行也在蘇州舉辦了特殊資產推介會。此次推介會不僅精選了全國重點城市的對公不良資產,還集中推介了信用卡、消費貸、經營貸等個人信用類不良資產。
“目前,包括推介會和銀登中心掛牌在內的絕大多數項目,銀行更傾向於尋找非持牌的民營機構在進行收購,而AMC則扮演着‘合作投資’的角色。”前述從業者告訴記者,在銀登中心掛牌的個貸不良資產轉讓過程中,資料的正規流轉仍然通過AMC進行。
前述從業者進一步解釋稱,在此過程中,AMC會向潛在的合作方透露近期的出包計劃。若有興趣,相關方可以直接與AMC取得聯繫。簡而言之,想要參與例如銀登中心的個貸批轉業務,必須通過AMC作爲通道。但鑑於大多數AMC缺乏個貸的處置能力,他們通常會與具備處置能力的民營機構合作開展業務。
另一名來自上海的不良資產業務非持牌從業者告訴記者,AMC更精通對公不良資產的處置,對於個貸不良資產業務尚不夠熟悉,“一方面是因爲個貸不良涉及的點很多,人員配置上無法跟上;另一方面是因爲個貸不良資產業務利潤較薄,AMC不會加大力度投入,更傾向於做通道。”
談及爲何非持牌投資者在個貸不良資產的處置上更專業,前述從業者坦言:“非持牌投資者通常動用的是自己的資金,沒有人會對自有資金掉以輕心,因此非持牌機構在資產處置方面往往展現出更高的能力。”
據記者瞭解,在這種合作模式下,AMC作爲優先方提供資金配資,以獲得固定收益,而民營機構作爲劣後方,追求超額收益。通常情況下,劣後方需向優先方保證本金和收益的保障(年化8%~10%)。
“市場不缺資產,缺的是處理能力。”一位AMC人士也對記者表示,多數AMC不單獨處置個貸不良資產,常與第三方合作,有時甚至會委託銀行處理,幫助銀行減少不良資產。如何提升AMC的專業水平和處置能力,非僅倒賣資產,也成爲一個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