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爲什麼沒有安徽路?

上海是一座國際大都市,也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上海市區的道路名稱,反映了上海的地理、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特色。其中,有很多路是以國內各個省份或地區命名的,如浙江路、江蘇路、廣東路、西藏路等,幾乎所有的省級行政單位,都可以在上海找到路名。

然而,有一個省份卻在上海的路名中缺席了,那就是安徽。爲什麼上海沒有安徽路呢?這個問題引起了許多人的好奇和探究。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事實,那就是上海曾經有過安徽路。根據上海圖書館館藏的1943年10月16日《申報》第四版上的一篇題爲《對新路名的小意見》的文章,當時上海確實存在着一條安徽路。這條安徽路位於今天的西藏南路和肇周路交匯處附近。它原來是洋人租界中的敏體尼蔭路和藍維藹路,在1943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路名調整時,改爲安徽路和寧夏路。但是這條安徽路只存在了兩年,到了1945年,又進行了一次更大規模的調整,把安徽路和寧夏路合併爲西藏南路。

那麼,爲什麼上海要把安徽路改掉呢?這裡有幾種可能的原因。一種說法是因爲安徽路和璦琿路(今楊浦區璦琿裡)在上海話中發音相近,容易混淆。爲了避免誤會,就把安徽路取消了。

另外一種說法市,歷史上上海人對安徽人抱有恨意,故意不取安徽的路名。

這種恨意主要來源於兩個人物:李鴻章和段祺瑞。李鴻章是清朝末年的重臣,也是淮軍的創始人。他曾經在上海建立了淮軍營房,並接受洋人的訓練和援助,準備從背後夾擊太平天國的軍隊。

1861年,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率領軍隊,氣勢如虹地攻破江南大營後,迅速揮師進入江浙地帶,江浙一帶的地主士紳如“喪家之犬”紛紛逃到上海。

爲了避免上海陷入滅頂之災,上海的士紳們趕緊自己想辦法。想什麼辦法呢?他們派出錢鼎銘前往安慶湘軍大營,找曾國藩搬救兵,承諾只要曾國藩派兵援救上海,軍餉根本不是問題。曾國藩被打動了。因爲湘軍自成軍以來,最大的問題就是籌措軍餉。

曾國藩最初打算派曾國荃去上海,可老九一心一意圍攻天京,不願分身。接着又想派湘軍宿將陳士傑去上海,陳士傑也不願去。就在這時候,李鴻章主動請纓。於是,任務就交給了李鴻章。

隨即,曾國藩的派遣下,李鴻章回到安徽老家,募集了6營淮軍。曾國藩見淮軍勢單力薄,又從湘軍劃撥了8個營的兵力。於是,李鴻章就有了14個營的建制。

但是淮軍在上海期間,不僅裝束破舊,而且行爲粗魯,給當地百姓帶來了不少麻煩。而且李鴻章還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割讓了中國的領土和利益,使得他在全國各地都聲名狼藉。

段祺瑞則是北洋軍閥時期的皖系首領,他依靠日本人的支持,在1918年至1920年間進駐上海,並實行軍事統治。他手下的軍隊經常壓榨百姓、搶奪民女、濫殺無辜,使得上海人民深受其害。因此,上海人民對這兩個安徽人都有着強烈的反感和仇恨,也不願意看到他們所代表的安徽省在上海的路名中出現。

當然,這兩種說法都只是民間的傳說,並沒有確鑿的證據。也有一種可能是因爲上海的路名調整是根據各個區域的特點和需要而進行的,並沒有特別針對安徽路。而且上海雖然沒有安徽路,但是仍然保留了一些以安徽地名或城市命名的路,如合肥路、安慶路、黃山路等。這說明上海並沒有完全排斥安徽,而是在不斷地調整和優化自己的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