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地產,有了新活路
在近期舉行的2024中國不動產營銷增長峰會上,地產營銷實戰專家、《地產經營觀》主理人李巧玲老師,就如何在經營視角下實現營銷制勝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分享。李老師的許多獨到見解,對下沉市場的中小型房企具有顯著的啓發性作用。今天明源君就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歲末年初,大家都喜歡探討行業的變與不變。
在我看來,房地產始終是一門生意,不管方法論和工具如何改變,唯一不變的是我們的經營邏輯。
作爲從業21年的地產人,我前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一二線城市做豪宅,近六七年逐漸專注下沉市場。在擔任某集團營銷總時,我負責的200多個項目有70%在縣城裡,因此我深刻地思考過,在一個人才和資源都相對缺乏的市場裡,如何去打贏一場營銷戰役。
回顧2024年,我去了46個城市,看過100多個項目,與300多家企業面對面交流,我將以我走訪企業的體會和研究,和大家聊聊今天的房企如何構建核心競爭優勢。
現在房企做項目6%的利潤已經是安全線
很多中小城市項目的月均銷量可能在10套左右,這是現階段的一種常態。區域市場好的項目一個月能賣二三十套,不好的項目可能也就三五套。也就是說,在這些下沉市場裡做地產開發,企業需要更多關注在零和博弈的市場環境下,如何構建自己的競爭優勢的事情。點擊瞭解,0基礎玩轉視頻獲客
某縣城項目的目標成本測算,稅後淨利潤6%,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在我入行的時候,項目平均利潤爲30%,幾年前有些集團把利潤率10%作爲決定是否拿項目的標準,而今天很多項目6%的利潤率,已經是安全線了。
6%的利潤率,到底應該怎麼做項目?如何在容錯率極低的操盤環境下,把錢花在刀刃上?我國有數百個城市,2800多個縣級行政單位,還有幾十萬家普普通通的房地產開發商,大家在這一輪市場衝擊下,如何在微利環境中定位自身?在市場、產品、企業分化的過程中,我們又該如何藉助構建自身競爭優勢來發掘市場機遇?
這是微利在顛覆經營觀的過程,與此同時,也有很多新規範在顛覆產品觀,各種新媒體在顛覆營銷觀。
很多房企面臨如何實現低成本與高品質並存的挑戰,例如即便是面向剛需的住宅產品,也需具備一些改善型住宅的配套設施以及相應的儀式感。一方面需要房企把錢花在客戶真正關心的敏感點上;另一方面,要認真研究建築規範的調整,給產品帶來的創新價值。
近期,我去某地和當地住建部門領導溝通,他告訴我因爲開發中地庫成本佔用非常大,但很多項目車位的去化率不到20%,所以當地設計規範修訂,把車位佔比改到了1:0.6。地庫比例降低後,開發商也更願意拿地了,地價提升了15%。
這只是一個個例,但有可能預示着在未來很多區域會取消裝配式、太陽能等等過去很多年在設計規範過程中,壓在開發商身上的那些不那麼必要的成本問題,給開發商騰挪出一些利潤空間,我認爲這樣可能對促進開發企業良性發展更爲友好。
另外,當下行業對營銷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來作爲營銷總,把銷售團隊帶好即可。而今天,對營銷總提出了更高的專業和管理要求,要有經營的思維,要整合、協調和拉動公司各職能部門共同爲營銷創造熱銷的條件。
別做孤膽英雄營銷應該是一場系統戰
今天的營銷,就是一場系統戰,是一把手工程,是需要聯合公司各專業部門共同爲營銷構建一個系統的過程。
如果以往的營銷部門像一個孤膽英雄,那現在的系統戰就像組織一支部隊去打仗。部隊需要有戰略、戰術、組織、槍支彈藥,還需要鼓舞大家的士氣,讓大家有必勝的決心。
再差的市場,也有賣得好的項目,而賣得好的項目絕對不止是營銷強。
舉個例子,這兩年很多房企都去河南看金沙的項目,在現場大家不會看到暴力營銷的痕跡,但項目都賣得非常好。很多下沉市場裡,這樣的項目沒有短板,可以說是十項全能,均好之上還有亮點,這就是今天的營銷“系統”戰勝“系統”的過程。
那麼,什麼是系統呢?
房地產有投、融、產、銷四個環節,對於下沉市場的房企來說,主要是買地、做產品、銷售三個環節。不管我們怎麼去做,都要在這個過程中把土地變成更適銷的產品,它才能成爲企業高效優質的增長項。
我們看到一些優秀項目,常常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往往水下面支撐產品力、營銷力、服務力的“系統”部分纔是最重要的。
構建系統
老闆牽頭,全員進化
房企應該如何構建系統?我歸納爲“五力”:藉助經營力和組織力,確保系統的穩固性;通過產品力、銷售力及服務力的綜合提升,實現系統的整體優化。
在傳統觀念中,很多人把銷售團隊的強勢等同於營銷力強,但今天會發現,產品力和服務力的疊加,才能幫助我們帶來更高的轉化。一個項目是否好賣,出生時有無熱銷基因,來自於全專業爲項目構建的系統。
而在這個過程中,經營力最重要的是在前端的策劃環節。營銷前置,是營銷部門很重要的職責。但是很多企業沒有客研部,甚至很多營銷團隊並不具備去指導產品表達的能力。瞭解AI智能工牌pro,讀懂客戶,加速轉化
有些項目拿地後,所有的動作都指向於什麼時候能拿到規劃許可證,什麼時候能夠快速銷售,壓縮了大量本來應該去打磨產品、討論項目經營邏輯的時間,他們寧願在後端銷售環節爲結果付費,寧願接受分銷的綁架。
那些出現定位偏差等問題的項目,往往都就是在前期系統構建時、前期策劃過程中,沒有傾注更多精力。比如,某項目的可售比是74%,其實完全可以通過調整和優化,讓可售比可以達到行業標準水平的78%以上。每提高1%的可售比,都意味着可能多了上百萬的貨值。
目前,下沉市場最好賣的產品是120-140平之間、南北通透的三四房產品。如果想在這個購買主力段產品打造中和競品拉開差距,需要和競品在同樣面積的戶型上,做出差異化,想清楚如何讓成本更低、總價更低、居住整體舒適和體驗更強,才能取得和競爭對手不一樣的銷量結果。
而在做產品定位的過程中,大家常做的客戶調研由於樣本的偏差,落到定位報告上的很多數據其實是錯誤的。現階段需要營銷總、項目總甚至老闆親自去感受,增加決策層對於產品和市場的體感。
今天做地產,已經不是卷員工007,而是卷老闆對項目把控的精準度。
項目滯銷大多是系統不夠完善造成的
每個項目都有它的經營邏輯,當我們定總規時,其實就已經確定了整個項目的操盤邏輯。
有些開發商沒有系統的設計任務書,往往是營銷給了設計院一個戶配,設計院來做了一張總規圖,然後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到了對於戶型圖尺寸空間的修改上,很少用窮舉法把多個規劃方案進行對比,去論證究竟該如何操盤、如何加快現金流或者如何讓利潤更高。
來看某設計院的案例,某房企拿了地王,有90多畝土地要做項目,很多地產人可能一上來就按照傳統做法做強排、高低配、洋房最大化等等。但項目周邊競品賣6000多一平,如果按照這個做法需要賣9000多一平。通過產品和營銷團隊,項目比周邊競品價格提升到10-15%是有可能實現的,但是想要提高到30%,甚至更高,就非常困難了。這時候怎麼辦?
後來房企把這90多畝的項目分成了兩個項目,左邊走現金流賣7000,右邊做低密賣13000,不僅保障了項目現金流的安全,也確保了項目的利潤率。
現在在下沉市場再拿大地塊,我都建議他們最好的方式是項目分割,用不同的價格、不同的產品去應對區域市場裡的不同客戶。
今天我們看到產品力,不單單是戶型、立面,產品力的系統,是企業系統優勢的外在表現。大家遇到的滯銷項目無外乎都是這個原因,背後其實就是一個系統的問題,系統不夠完善、不夠優秀。
地產營銷實戰專家、《地產經營觀》主理人李巧玲
項目到底要有什麼優勢才能被大量傳播
流量時代,除了產品本身的質量,還需要帶着IP思維進行項目開發,項目需要具備豐富的內容和吸引力,以便吸引更多的到訪,轉化動作才能發揮價值。
近期,在帶企業研學活動時,很多企業都想去成都看一下龍湖、建發的項目社區大門,仁和春天銀杏大道的網紅旋轉樓梯。我們做項目規劃時,要深思熟慮,明確項目的優勢和獨特亮點,要用新媒體的思維來打造項目的傳播動作。
大家也可以回頭去看這十幾年的房地產開發過程中,那些被大家記住的項目,到底是哪個點成爲了項目的IP。
現在,房企還多了一個發力點。中國房地產從1998年福利分房到現在,真正的好產品應該是集中在兩個階段,一是2014年之前,二是現在,中間丟失的10年恰恰是設計規範管理最嚴苛的十年。
2024年初我們還在討論對新房衝擊很大的是二手房。今天再來看,新規範出臺後,除了一線城市一部分的二手項目擁有地段、資源優勢加持外,很多城市二手房和新房已經不在一個競爭維度上了。例如蘭考東方春風十里的項目戶型,已經實現了125%的得房率,不用太擔心它的銷量。
在低利率的背景下,想要低成本、高品質打磨出一個項目,就要想清楚產品成本到底花在哪些客戶敏感的地方?是門?是窗?還是歸家動線?可以根據自身的項目或者是在未來做項目定位時進行側重點的考量。
以往大家都習慣了只要超越競品就行,今天營銷向產品提出的所有需求都需要量化,要逐項對比,比出競爭優勢。
關注建安成本也能爲降價提供空間
當下的企業競爭本質是系統性優勢下的差異化競爭。不僅有產品的差異,還有工程成本上帶來的差異。
過去,很多工程總寧願去做設計變更的簽證,也不願意花時間去開審圖會。但是到了今天,在房地產開發銷售週期逐漸拉長,所有的成本在增加,利潤是在降低的情況下,唯一還能通過設計的精細化壓縮成本的只有建安成本。
而建安成本80%是在施工圖出來時就已經確定了,那個階段恰恰是大家正忙着拿着圖紙獲證、趕着開工的階段,恰恰最容易忽略圖紙的階段,所以關注圖紙的查漏碰缺,是這個過程中最有可能發現降低成本的機會,進而有助於在必要時降低產品售價。
小結
今年金沙和冶都這兩家房企很火,爲什麼?因爲他們在極卷的市場裡,在面對強勁的競爭對手時,通過自己的差異化建立了競爭優勢,實現了從系統破“卷”到口碑紅利的過程。
這樣的房企,不僅住宅產品銷售又快又好,還有一些指標也很優秀,例如金沙的車位銷售率去化90%,物業收繳費95%,30%以上的老帶新。
這是其在企業戰略發展過程中,在產品精細化和服務品質力方面進行了的精細打磨,創造了良好的居住體驗,繼而獲得了市場和客戶的全面認同。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優秀的標杆房企都自帶系統能力。
比如,湖南建投象山國際項目,以全齡友好社區模式的搭建,圍繞兒童、青年、老年三大人羣構建服務體系,實現美好生活的共建,老帶新比例達到60%。甘肅令牌集團,專注產品研發,把一二線城市的產品水平放到了三四線城市和縣城,用設計爲營銷賦能,部分項目實現了開盤即現金流回正。
我認爲,房企必然會向管理精益化、產品精細化、服務精心化方向發展。我把20多年的從業經驗總結成了系統化的理論,希望大家在今天地產非標產品的操盤上,儘量少走彎路。
分享嘉賓:李巧玲,整理:朝禕
點擊下圖,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