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彼得·凱尼格:人工智能與技術創新正展示一個全新中國
來源:環球時報
中國製造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融合了尖端科技,並着眼於國內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其無與倫比的國際競爭力。
在今年的兩會上,中國政府提出的經濟目標是實現5%左右的增速,這也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增長之一,同時通過新的物質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升民衆的福祉,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傳統的GDP線性增長正逐漸被民生“增長”所補充。根據英國的“世界幸福星球指數(2024年)”,中國在147個國家中排名第51位,但隨着其從生產型向福祉型社會基礎設施投資的強勁轉變,中國的排名將穩步提升。
今年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同時提到,將開展“十五五”規劃(2026-2030)編制工作,並制定了力爭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雄心勃勃的長期目標。人民幸福是中國的第一要務。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和下一個五年規劃,是實現和維護民生福祉、保持國際競爭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有理由相信,“中國製造”將成爲“高質量產品”的國際代名詞,並在第十五個“五年規劃”期間進一步向國際擴展。
接下來,中國經濟將進一步聚焦於地方發展,以高收入、高技能工作爲基礎,致力於個體積極性和創新。青少年教育將是中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政策的基礎。教育和創造力的“種子”已經通過職業託兒所和托兒服務種下,高質量的教育緊隨其後。
各種計劃和一個非凡的五年規劃向世界展示着一個全新的中國,通過嵌入人工智能技術的高科技生產裝備,促進小企業和風險投資,如具有快速增長潛力的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瞪羚企業主要指跨過創業初期,以科技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爲支撐進入高成長期的中小企業。而領先的獨角獸企業之一,當數中國初創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它的表現已經超過了許多西方同行。
這場競賽的名字是創造和創新。爲此,政府的銀行系統將提供低息和補貼貸款。作爲“零基預算”的一部分,預算資源在不同領域之間的內部轉移被視爲優先事項。
中國特色的新“中國製造”也注重地方、區域和全國的發展。首先,鄉村振興打造出規模較小的鄉村樞紐,促進當地的旅遊文化或手工業等小型產業,以及所需的當地基礎設施——交通、生產和教育。全國範圍內的農村樞紐的推進預計將催生快速增長的地方經濟,帶來數以百萬計的新就業機會,並迅速改善農村人口的生活條件。
其次,作爲一個規模更大的發展計劃,中國將焦點投向了“低空經濟”。因地制宜加快建設低空飛行服務體系,這可以包括植被控制、應急、醫療救援等低空飛行,以及出租、公共交通等服務。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這個由人工智能輔助的數萬億元人民幣規模的新產業,將在2025年從試點項目推進到大規模的國家商業運營。如今,深圳擁有約1700個與低空經濟相關的本地產業。香港的國際融資服務也將有助於加速推進這項新技術在全球的產業化。
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和常州等在內的15個城市宣佈了一項建立低空經濟生態圈的聯合倡議,其目標是到2025年發展100個示範項目。有30個省份已經將發展低空經濟列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隨着這項前景廣闊的技術的發展,可能還會有更多的省份加入進來。
從國際上看,中國也在把經濟發展的重心調向亞洲市場,特別是東盟國家。與此同時,作爲金磚合作機制的聯合發起國,中國正把合作與貿易的重點放在全球南方國家,在金磚大家庭的帶領下,全球南方正準備建立一個從亞洲到非洲再到拉丁美洲的貿易網絡——這將讓西方以美元爲基礎的制裁機制失去效用。
兩會最積極的地方之一就是,外界對中國經濟表現出了信心。過去已經證明、且2025年兩會再次凸顯了這樣一個事實: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憑藉其高質量的技術發展,將爲世界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作者是前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高級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