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理財產品“提前退場”

銀行理財產品又現“提前退場”。據報道,多隻銀行理財產品將於6月提前終止。此外,據第三方數據統計,截至5月31日,今年提前終止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共958款,同比增加117款,同比增長13.91%。

理財產品“提前退場”,投資者無需恐慌。仔細分析產品公告不難發現,及時止損、保護投資者權益是主因。例如,部分理財公司認爲,由於市場利率下行,產品的未來運作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在產品的實際業績已經達到業績基準的情況下,爲保護投資者利益,“提前退場”不失爲一種選擇;部分理財公司表示,某產品的投資業績不理想,觸發了提前終止條款;部分理財公司解釋,個別產品的淨值波動較大,投資者大量贖回了資金,產品規模因此下降,出於避免損失的考量,提前終止該產品。

理財產品“提前退場”是淨值化轉型背景下的正常市場行爲。2018年4月“資管新規”發佈後,銀行理財“旱澇保收”、剛性兌付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在剛性兌付時期,多數理財產品被異化爲保本保息的存款,“影子銀行”風險由此集聚。“資管新規”發佈後,作爲資產管理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銀行理財市場開啓了淨值化轉型之路,產品的淨值緊隨市場變化“或漲或跌”。

在淨值化轉型的背景下,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買的就是產品管理人的投資研究能力。這相當於投資者把錢交給理財產品的管理人打理,產品賺了錢,全部收益歸投資者,產品賠了錢,全部損失也由投資者承擔,管理人則按照事先約定,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手續費。由此可見,要想選準理財產品,必須看準產品管理人、管理機構。

一方面,看準資產配置能力、投資研究能力。理財的核心在於資產,資產的核心在於配置管理。對投資者來說,要拓寬自身的信息獲取渠道,看準理財公司的資產配置能力、投資研究能力。接下來,理財公司要“靠實力留客”,通過多樣化的資產配置,重構理財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其中,要重點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提升對宏觀經濟走勢、金融市場走勢的研判水平,讓自身的投資研究能力更好地適配市場變化與投資者需求。

另一方面,看清過往業績的展示方式。對多數投資者來說,看準理財公司的投研能力並非易事,但看清理財產品的過往業績展示方式卻容易得多。當前,不少投資者存在誤區——哪個產品展示的業績高,我就買哪個。在這裡要說明兩點。第一,該業績不代表未來收益,僅代表過往業績;第二,該業績可能是理財公司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也可能是近一個月的年化收益率,不宜僅憑數字大小做判斷。理性的做法是,把握幾個原則:長期業績比短期業績更重要,長跑冠軍未必在第一圈就領先;業績的穩定性也較爲重要,相較於忽高忽低的起伏業績,細水長流的業績表現雖不搶眼,但勝在持久。 (作者:郭子源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