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如何應對銀行理財產品變動

最近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發佈公告,又掀起一波理財產品的“提前終止潮”,僅6月份以來已有20餘隻理財產品“提前退場”。與此同時,近期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也普遍下調,部分此前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在3.0%-4.0%的產品,現在的下限已下調至3.0%以下。已投資和正在關注銀行理財的投資者該怎麼辦?

近千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

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民生理財、中郵理財、華夏理財、交銀理財、信銀理財、廣銀理財、華夏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發佈相關的公告,僅6月份以來已有20餘隻理財產品“提前退場”。這些提前終止的理財產品,大多爲固收類產品,成立時間從一個月到一年不等,多數運行時間不長。

6月11日,中郵理財發佈公告稱,郵銀財智·鴻運定製6號(盛鼎版)人民幣理財產品擬於2024年6月17日(提前終止日)提前終止。公告稱“當前市場利率大幅下行,影響產品未來運作,在目前產品實際業績達到業績基準的情況下,爲保護投資者利益,經與客戶溝通一致,產品管理人決定提前終止本產品。”

5月下旬,華夏理財先後公告稱,根據市場及投資運作情況,爲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利益,經審慎評估,決定於5月30日提前終止華夏理財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93號,於6月5日提前終止華夏理財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92號。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年內提前終止的淨值型理財產品共958款,同比增加117款,上升了13.91個百分點。

緣何出現“提前終止”

爲何會出現銀聯產品提前終止的現象?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公告中,部分理財機構給出的解釋包括“募集規模偏低”“投資項目提前到期”“基於市場行情而採取的止盈策略”“爲最大程度保障消費者利益”等。

普益標準表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並不意味着發生虧損,銀行或理財公司提前終止理財產品也並非因產品短期業績不達標或運營管理出現問題的逃避之舉,而是站在投資者立場上,以保障投資者權益爲核心目的,經過充分研判後的審慎抉擇。理財產品全面淨值化後,我國理財市場仍處於轉型發展階段,從產品提前終止公告中不難發現,產品提前終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但核心均在於“最大化保障投資者權益”。

具體來看,一是部分理財產品募集規模偏低,爲避免因產品規模過小導致無法進行更好的投資管理,產品管理人綜合研判認爲提前終止產品比維持產品運作更有利;二是部分產品的實際收益率達到了約定收益率,而在市場利率大幅下行,影響產品未來運作的情況下,產品管理人基於市場行情采取止盈策略,通過提前終止產品以保障投資者利益;三是部分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項目提前到期,若轉投向其他資產可能會拉低產品收益率,因此提前終止理財產品。

多個產品下調業績比較基準

“上個月,我看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在3%以上的產品還有一些,今天再看,都降到3%以下了。”經常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北京市民張女士告訴北青報記者。

正如張女士所發現,近期,多家理財公司宣佈下調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總體來看,近期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幅度在10BP-130BP之間。部分此前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在3.0%-4.0%的產品,目前下限大多調整至3.0%以下。

比如,青銀理財官網的公告顯示,其對部分開放式淨值型人民幣理財計劃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其中,共有6款產品下調業績比較基準。多數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前爲3%至4%,調整後爲2.6%至2.9%。還有部分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由4%調整爲3.1%至3.4%。

農銀理財也發佈公告稱,基於當前市場情況變化,該公司擬對“農銀安心·靈動”120天人民幣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自2024年9月5日起(含當日),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由3.40%(年化)調整爲2.65%-2.95%(年化)。此外,農銀理財還有不同期限的10款定期開放式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均有所下調,業績基準上限的降幅在5至80個基點。

根據普益標準數據,2024年4月全市場共新發了2523款理財產品,環比減少59款,其中321款爲開放式產品,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爲3.05%,環比下跌0.05個百分點;2202款爲封閉式產品,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爲3.16%,環比下跌0.06個百分點。

業績比較基準爲何要下調?

普益標準研究員董丹濃表示,業績比較基準下調,與底層資產收益率走低密切相關。具體來說,10年期國債收益率過去一段時間出現了持續下行,債券類資產收益水平大幅下降,這使得以債券資產爲主要資產配置的理財產品難以再實現高回報收益。因此,理財公司不得不調整業績比較基準,以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與此同時,高收益資產稀缺帶來的收益壓力,使得長端理財產品面臨更大的業績達標壓力,理財子公司不得不降低業績比較基準,以應對資產端的壓力。在市場利率下行的趨勢下,理財公司通過降低業績比較基準,可以及時修正客戶預期,也爲投資者提供了更爲準確的參考標準,有利於提高客戶投資體驗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未來,在存款利率持續下降的背景下,理財收益率可能會持續下降,受制於銷售端的壓力,理財繼續調降業績基準的速度和幅度也有限,短期內業績壓力將會持續。

董丹濃強調,業績比較基準是基於產品性質、投資策略、過往經驗等因素對產品設定的投資目標,不是預期收益率,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業績比較基準下調並不一定意味着產品的實際收益一定會下降,相比之下投資者應該關注產品的實際收益情況,儘可能全面瞭解產品的特點和風險,並結合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來作出決策。

本組文/本報記者程婕

統籌/餘美英供圖/視覺中國

支招

三招應對理財產品投資難題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投資者都不希望看到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和業績比較基準下調,但也應理性看待,積極研究應對方案。

普益標準表示,投資者可通過以下方式應對理財產品投資難題:一是選擇投研實力較強的銀行理財機構,或是優秀理財機構旗下的明星理財產品,注重考察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保持理財計劃的穩定性;二是提高自身理財專業知識和理性判斷能力,樹立正確投資理念,認識到“收益率高、本金安全、快速退出”之間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三者不可兼得,定期或者不定期地重新審視已有資產配置組合的有效性和適配性,並隨着生命週期變化及時進行積極管理和調整;三是投資者應採取長期價值投資理念,避免“追漲殺跌”的偶然性投資行爲,通過拉長投資週期,熨平理財產品淨值波動,穩定穿越經濟波動週期,同時做好順週期和逆週期行業投向動態調整,積極靈活應對經濟環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