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立大學改革 破壞文化爛政策?

日本東京大學是亞洲首屈一指的學術重鎮。(圖摘自網路)

因應少子化帶來的大學招生衝擊,日前教育部長吳思華提出5年內將國內大學減至百所的構想,引來正反兩極的意見。鄰國日本的大學同樣面臨少子化威脅,即使國立大學也得苦思招生對策或力圖轉型,文部省因而要求各大學進行組織改革,而方針是「將教師養成及人文社會科系廢系或轉型」,引來學界批評,認爲這是安倍政權消滅文科、破壞文化深度的極惡政策。

文部省官員雖然撇清這項政策並無強制性,也不代表要求大學廢止文科、轉向理科,只是「希望改革」,但去年定案的「國立大學改革方案」號稱已與各大學交換過意見,卻單方面發文要求各大學學科「重新定義該達成的任務」,在大方向已被中央規定之下,大學只能在數據與目標上做文章,而無法視各個學校的需求做體質調整。

橫濱國立大學教授室井尚提出嚴厲批評,他認爲文部省所定義的任務,就是希望部分國立大學全力發展理科及醫科,將教育預算較低的文科丟給私立大學發展,以免浪費稅金。這樣一來,國立大學的文史哲課程勢必停開,廢系可能成爲必然下場。

日本的國立大學在2004年轉型成獨立行政法人,號稱保有研究的高度自主性,但事實卻是國立大學仍仰賴政府撥下的經費,以至於無法違抗政府的各項政策。理應是最高學術殿堂的大學變成市場導向,而首相安倍發表他的教育改革理念,更讓高等教育未來發展惡化。

安倍認爲大學不應專注在學術研究,而要配合社會與企業的需求,進行職業教育。這種學術無用論形同扼殺大學的價值,讓大學變成專科化,蔑視文史哲等基礎人文科學。一心追求科學技術發展,卻忽略了文科是思辯的基礎,終將導致人民思想的貧弱。

但即使是科學研究,目前日本的現狀也是受到短期經濟理論的支配,使得研究環境相當惡劣。如搞出論文造假風波的小保方晴子,在理化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任期不過5年,若是沒有提出成果,研究員位置就不保,在這種壓力下,爲追求速效實績,造假似乎也不令人意外。

雖然政府和企業以重金挹注科學研究,但莫不希望能短期回收,炒短線作風也讓有心從事基礎研究的研究者感到莫大的壓力。主政者打着大學改革大旗,卻行破壞文化、荒廢基礎研究等惡事,對國家發展絕無益處,臺灣的教育主事者,應以日本爲鑑,制定教育百年大計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