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側寫-陳文章 曾誓言不進學術界…打開心結 翻轉人生

陳文章進入臺大任教後,陸續擔負系所主管職務,因爲理解溝通的重要,很多困難迎刃而解。圖/王德爲

陳文章,臺中沙鹿人、1963年次,在臺大教書28年、其中18年兼任主管職。他1996年進入母校、母系臺大化工系擔任副教授,是在攻得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後的三年,不像一般歸國學人,返臺直接進入大學任教。

「攻讀博士學位的過程,讓我曾發誓,這一輩子絕不進入學術界、絕對不教書。」他回憶說,當時自己選了一位非常嚴厲的指導教授,老師慢條思理的性格和自己很不一樣,雖然治學細心,但對於英語不好或程度不好的學生,心理上就有點瞧不起,學生上臺報告研究進度,幾分鐘內肯定被老師轟下臺。攻讀學位的五年期間,陳文章真正一次完整簡報研究成果,是自己的博士論文口試。而且就僅此一次。

陳文章心想,這樣的歷程實在很痛苦,也擔心指導教授的教育態度會影響到自己當老師,一再提醒自己「絕對不做這樣的事」,因此拿到學位、畢業返臺後的工作,和別人不太相同。

陳文章並不在意這些的「不太相同」,他自小的求學經歷一直和一般人不太相同。他的父親是三輪車伕、母親不識字,沒有人盯他寫功課,國中時第一次體會到「考試考好,是可以出人頭地」;中學時期考進臺南一中,從此一個人生活,高中曾住在菜市場樓上,菜販賣菜和殺雞聲是他的起牀鬧鐘;「高三病」一路陪着他考進臺大化工系,前三個學期瘋玩到必修課重修,大三才第一次拿到書卷獎。

博士指導教授在學生心理烙下的陰影,使得陳文章返臺選擇進入工研院,掛一個沒有管理責任、能安靜作研究的研究員職務。他也因此有更多時間思考、自我要求培養博士應該有的獨立研究能力,反而開始回想美籍指導教授是怎麼寫論文,自己也重新用中文寫論文。這段期間,陳文章真正體會老師要求嚴厲的本意,加以改善了他研究上的粗糙。而心態自我導正後,工研院的研究計劃頻頻獲得論文獎,加以實際職場工作需要與主管、同事,外部供應鏈溝通,也讓他頓悟,是自己當年沒有和指導教授好好溝通才會變得痛苦。

「我第一次領會,和一個個性很不一樣的人溝通,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心結打開的陳文章,幾年後返美探望指導教授,並向老師坦言自己的領悟,兩人開始成爲好朋友。陳文章的學術研究持續獲頒國內外大獎,最近幾年的獎項有第24屆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國家講座(2020),法國Grenoble-Alps大學名譽博士學位等。

進入臺大任教,陳文章陸續擔負系所主管職務,因爲理解溝通的重要,很多困難迎刃而解,更經常主動向院裡提出「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在臺大工學院副院長期間,爲了解決工學院的空間不足問題,對外募款。他向企業、校友提出具體願景、目標和募款用途,對方有明白捐款「能真正幫到學校」,過程並不像想像花時間或困難達成。

他擔任校長以來臺大發生許多重大事件,如原住民部落進攻臺大,國際生學院、國際政經學院等的新設,都需擴大募款、擴大國際人才延攬,對此,陳文章只輕輕說,「沒有非常困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