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自己的造型,魏晉南北朝穿着爲什麼這麼狂野?

文 | 晚城

編輯 | 晚城

宋代大儒,朱熹對中國服裝有過這樣的點評,其中“今之公服”有意爲當時日常中大衆所穿的衣服,而來源則是“五胡之末”流入中國。

五胡之末就是中國朝代更迭最爲嚴重的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的“晉”,而後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服裝和行爲受之前的影響,發生了重大的變革與改革。

特別是在服裝方面,魏晉南北朝時期很有特點。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動盪變革最頻繁的時期,政局動盪導致社會思想和文化風尚也在不斷變遷。

在衣着方面,這一時期既有傳統漢裝的繼承,也有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外來元素的大量涌入。

衣着在這一時期呈現出空前的開放與包容。

首先在“廢棄”方面,在魏初開始束髮禮,取代了以往的帽子。

這個時期中原人的髮型開始多種多樣起來,造型規制上沒有嚴格要求,頭巾樣式層出不窮。

髮型頭飾五花八門

而隨着衣着禮制上的寬容,服飾也逐漸開始“僭越”。

特別是在動亂的年代,反對朝廷、反對戰爭、反對壓迫的思想濃厚,但百姓勢微力薄,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進行精神寄託。

首當其衝的必爲讀書人,讀書人的髮型和穿衣風格開始“放蕩不羈”,比初唐的更加的狂野。

在男子衣着方面,大袖襦裙這一漢族傳統服飾在魏晉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衣袖更加寬大,可“斷爲兩半”,裳褲也更爲寬鬆。

“袒胸露臂”成爲時尚,寓意着歸於自然,遠離紛爭,與世無爭的思想。

男子不穿中衣,只穿裡衣和外褂,袖子很大,同上衣一樣,隨意一擼就能露出身體。

其中代表作當屬“竹林七賢”,雖身着布衫,但在山林之中生活似仙好不快活。

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不修邊幅,但髮型頭巾仍舊各異,這種反差就在於有主觀思想但對於禮法、世道的不屑,從而隱居深林。

據史傳聞,魏晉士大夫階層中還流行一種叫“五石散”的藥物,這種藥物是用來麻痹神經,藥性燥熱服後必須穿寬鬆衣物散熱。

而這竹林七賢正是其狂熱粉絲,他們常常聚會飲酒,而且還“嗑藥”,來發泄心中的不滿。

對於下身着裝,《晉記》中稱“上儉下豐”,上身布料少且寬大,而下身則博大寬廣,整體類似於影視之中活佛的裝扮,袖子和褲腿都能拖地。

褲子也受到了遊牧民族的影響,來自北方的褶褲也在這一時期流行開來,其短身左衽的特點與漢服不同。

在長期的民族融合中,褶褲吸收了漢服寬大袖口和右衽的元素,成爲普通人常見的服飾。

女子的服飾在這一時期也呈現出“上緊下鬆”的特點,上衣貼身,長飄帶飛舞,下裙寬大,垂地,顯得十分的奢華。

這種服飾和畫中的形象十分經典,一眼就能想到唐代,這正是因爲唐朝女性服飾是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量繼承和少量改動。

女性也不再層層疊穿,魏晉開始對襟,衣袖寬大,半身裙或者長袍,用帛帶束腰,下裙託在地上,裝飾如飛襦垂髾增加了動態美感。

《洛神賦圖》中婦女的廣繡襦裙和“雜裾垂髾”就是這一風格的典型代表。

這種風格顯示出女性柔美優雅的體態。高跟履讓服飾的流動性與女性的步態和諧統一。

梁簡文帝有詩描寫“畫屧重高牆,羅裙宜細簡”,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時代女性着裝與妝飾的風尚。

同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子服飾也接受了少數民族的民族特色,由於鮮卑族是遊牧民族,男女都要參加放牧和狩獵,爲了便於勞作,服裝緊身短小,農民婦女等會如此着裝。

在頭飾方面,這一時期北方民族的帽子也傳入漢地,金縷合歡帽、突騎帽、面帽等多種帽式出現,這些輕便的帽飾取代了笨重的漢族冠冕。

胡服的盛行也使北朝時期脫胎於鮮卑帽的襆頭首次出現,開創了漢族特有的頭飾樣式。

北魏孝文帝全面推行漢化,強制穿着漢裝,但百姓仍習慣胡服,許多漢人也穿起了鮮卑服飾,實現了民族之間在衣着上的融合。

在紋樣方面,佛教藝術的傳入也影響了這一時期織錦的樣式,與漢代不同,更多融合了印度風格的紋樣出現,如天王化生紋就是佛教與漢文化的結合。

卷草花紋、三角形花紋等線條流暢的圖案與漢代的雲紋、動物圖案形成鮮明對比。

另外,魏晉南北朝男子的衣着寬鬆瀟灑,而歷史上的傳統漢禮服深衣也傳承了下來,只不過被男子嗤之以鼻,廣泛的被女子所接受。

婦女日常中也流行雜裾垂髾服,她們將傳統漢服的下襬進行了修改,剪成了數個三角形,上寬下尖,層層相疊。

然後在此基礎上,將兩條“襳”系與腰間,拖拽在地,這樣的搭配走起路來有這獨特的運動感,裙子結構分明飄然,兩條絲帶隨風擺動,迷倒一衆男子,直呼:“褒衣博帶、華袿飛髾”。

結語

漢服在歷朝歷代都有着獨自的特點,之間相差不大,而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分水嶺,也是漢服基本樣式發展的巔峰。

服裝展現着一個時代的文化和審美,而背後其實也展現着世代的動亂、太平、貧困又或者是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