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位學生成爲自主發展的主體——記北京十一學校創新育人模式的探索

新華網北京2月27日電(記者劉奕湛)“學校不是隻關心少數‘尖子學生,爲高一級學校培養專門化的、精英式的人服務,不應僅以培養出獲獎學生、考上名牌大學或後來成爲著名人物的學生爲榮,而應致力於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曾對學校作出了這樣的詮釋。

教育現狀不令人滿意的當下,學校培養模式和評價方式單一的環境下,讓日益凸顯的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自主發展需求,迫使學校要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途徑等方面進行內源性結構性系統性的轉變。

讓每一位學生成爲他自己

3年前,北京十一學校在高中全面實施走班上課,沒有了行政班和班主任,試圖通過不同學科在相關學科教室上課,實現教學資源與學習過程的對接。

改革之初,一位曾做過20多年班主任的老師在不當班主任之後,和一位同學的談話整整進行了一個下午,可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他說,這在以前是15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在現在看來那時的教育並不真實。

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說,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對真實的學生,要想讓真實的學生出現在校園裡,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師生平等的校園氛圍,以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權力推動教育這艘巨輪,平等的師生關係纔會姍姍現身

而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十一學校的改革進一步深入,學生開始選課走班,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按難度分爲5個層次,語文英語體育、技術則分類設置了近100個課程,每一位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未來生涯規劃,都有一張自己選擇的課程表。目前,全校有4000多張課程表。

性格和個人志趣的差異,學習基礎、水平和發展方向的差異,構成了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特點

李希貴說,我們提出教育的價值追求是致力於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讓每一位學生成爲他自己。

“這裡,滿足了我對理想高中的全部想像。現在我跟來到十一學校之前的同學很少談論我的學校,他們認爲我在各種炫。”學生賈昕平驕傲地說。

給每一位學生裝上自主發展的發動機

“觀察現在的學生,不難發現,與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學生最不一樣的是:我們的孩子像一臺沒有動力的機器。”李希貴說,雖然我們總是告訴學生“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但這個看似最私人化、最關係到自己未來的事情,學生卻覺得跟自己關係不大。

課程不適合自己,缺乏選擇性,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沒有未來方向的引領,在沒有規劃的道路上胡摸亂撞,缺乏前進的動力。對此,十一學校從改革課程入手,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設計,構建分層、分類、綜合、特需課程體系,賦予學生選擇課程的權利。

十一學校學生蔡立德告訴記者,他原來是一個不怎麼會規劃的人,但是在十一學校這幾年,他感覺自己確實是被“逼”出來的,並不是受外力壓迫,而是在於學校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如此自由的環境,在這樣自由的環境中,就必須自己學會如何去選擇,如何去規劃。

人生是一枚硬幣,如果正面是選擇的話,背面就一定是責任

記者在十一學校瞭解到有一個樂仁咖啡廳,董事長是一位女生,她用咖啡廳的盈利設立了一個“樂仁獎學金”,專門獎勵哪些從事公益活動的學生。

李希貴說,現在學校每年都有不少學生因爲在公益活動方面的突出表現獲得嘉獎。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樣的活動中實實在在增強了對社會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活動能力。

教師轉型爲學生的成長服務

當教育爲學生的成長服務,學校育人模式下的很多要素都要重新定義,其中教師無疑面臨最強烈的震盪。“在十一學校,老師有着多重身份,班主任、導師管理者陪伴者。”李希貴說。

過去,教師主要負責教學內容的實施,管好自己的課堂就行了,其他的都可以推給班主任。現在沒有了班主任,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承擔更多的教育責任,全員育人,人人都是導師。

在十一學校,爲了讓老師發揮最大的能量,每一位老師都有了自己的一間學科教室,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不一樣的個性。

圖書、掛圖到藥品儀器,從作品張貼到學習方法介紹,每一個角落都彰顯着專業和學術。“當師生共處這樣一個環境的時候,過去只能靠嘴和耳朵才能進行的學習,今天變得生機盎然,學習也變得好玩有趣。”教師王愛麗說。

“一段時間下來,同學們對我的認同,是我最大的成功。”王愛麗說,年前的成人禮上,我曾收到很多短信,其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親愛的老師,跟您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智慧,感謝您的陪伴。’我喜歡陪伴這個詞,我希望通過我們的陪伴,需要提供某種平臺,能讓學生彰顯出他們的個性和創造力,讓每個孩子都能在人生的特殊時刻,能夠健康的成長。

“這場育人模式的改革是以構建一個推動學生選擇的多樣化的課程體系,進而形成每一位學生不同的課程方案,最終實現我們教育的本質,讓學生能夠發現自己,喚醒自己,成爲自己。”李希貴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