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綜述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今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願,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深刻回答了爲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力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對於我們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着豐富的生態文化。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確立爲基本國策,把可持續發展確立爲國家戰略。
“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入,生態文明建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有利於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在實踐和認識上不斷深化的重要成果。”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付出的代價會更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
總書記強調,要實現永續發展,必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我們建設現代化國家,走美歐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幾個地球也不夠中國人消耗。“走老路,去消耗資源,去污染環境,難以爲繼!”
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誌着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2013年7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賀信中指出。
2015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理洱海邊的灣橋鎮古生村瞭解洱海生態保護情況。走上木棧道,湖水盪漾,蒼山雲繞,總書記同當地幹部合影後說:“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爲,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爲例。”
“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已成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廣大人民羣衆的熱切期盼,是‘十三五’時期必須高度重視並切實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2015年10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爲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爲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我之所以反覆強調要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就是因爲我國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污染重、損失大、風險高的生態環境狀況還沒有根本扭轉,並且獨特的地理環境加劇了地區間的不平衡。”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
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羣衆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我們要積極迴應人民羣衆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不斷豐富和完善。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這‘四個一’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把握,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地位,體現了黨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部署和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努力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總書記強調:“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程中,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希望鄉親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脫貧奔小康。”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考察時指出。
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羣衆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體現了生態保護的政治自覺。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佈局,加快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正確處理發展生態旅遊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係,堅決整治生態領域突出問題,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頭,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爲青海的優勢和驕傲,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新發展階段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下大氣力推動綠色發展,努力引領世界發展潮流。”今年4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我們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爲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歷史地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古今中外,這方面的事例衆多。”
“我們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澱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啓迪。”總書記指出。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纔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這個道理要銘記於心、落實於行。”
“我們的先人們早就認識到了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孔子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網打魚,不射夜宿之鳥。荀子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鱔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呂氏春秋》中說:‘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這些關於對自然要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總書記旁徵博引,娓娓道來,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反覆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因爲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爲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爲重要的基礎。”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工作時強調,“‘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是規律,誰也無法抗拒。”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概括爲“十四個堅持”,其中第九條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2018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想。“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我們都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講發展不講保護,不能只講利用不講修復,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多謀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多幹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讓羣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
2020年1月6日,習近平主席在給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的學生代表回信中指出:“40多年前,我在中國西部黃土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莊勞動生活多年,當時那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曾因過度開發而受到嚴重破壞,老百姓生活也陷於貧困。我從那時起就認識到,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己。”
“我多次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次疫情防控使我們更加深切地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2020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時指出,“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不斷觸及自然生態的邊界和底線。要爲自然守住安全邊界和底線,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格局。”
今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爲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這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瞭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對人的生存來說,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你掙到了錢,但空氣、飲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麼幸福可言。”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重要演講。在回答學生們關於環境保護的問題時,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必須要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中國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我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爲什麼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如果其他各方面條件都具備,誰不願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遊?從這一意義上說,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總書記強調:“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
“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轉方式、調結構、上臺階的重要內容。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我們要下定決心,實現我們對人民的承諾。”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指出。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現在,許多貧困地區一說窮,就說窮在了山高溝深偏遠。其實,不妨換個角度看,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要通過改革創新,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產、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帶動貧困人口增收。”2015年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不少地方通過發展旅遊扶貧、搞綠色種養,找到一條建設生態文明和發展經濟相得益彰的脫貧致富路子,正所謂思路一變天地寬。”
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要堅定推進綠色發展,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爲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爲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蹟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蹟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總書記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着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爲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爲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加快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對突破三條紅線、仍然沿用粗放增長模式、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事,絕對不能再幹,絕對不允許再幹。”
“我們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們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讓人民生活在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之中。”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指出。
“仰望夜空,繁星閃爍。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2019年4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一直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着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2020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浙江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餘村村考察調研。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爲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爲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爲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該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餘村堅定踐行這一理念,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美麗鄉村建設在餘村變成了現實。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來自內蒙古大興安嶺的林場工人代表,向總書記彙報了測算出的當地森林與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總書記頷首讚許,笑着說:“你提到的這個生態總價值,就是綠色GDP的概念,說明生態本身就是價值。這裡面不僅有林木本身的價值,還有綠肺效應,更能帶來旅遊、林下經濟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實際上是增值的。”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經濟是爲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爲了民生。”
“我們要利用倒逼機制,順勢而爲,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013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指出,“我們一定要取捨,到底要什麼?從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出發,生態環境非常重要;從改善民生的着力點看,也是這點最重要。我們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老百姓想法也是一致的,爲什麼還扭着幹?所以,我想,有關方面有必要採取一次有重點、有力度、有成效的環境整治行動,在這方面也要搞頂層設計。”
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鉅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羣衆、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爲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
“其中,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態保護好比是分母,要對分子做好減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對分母做好加法擴大環境容量,協同發力。”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生動形象的比喻,深刻揭示了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的關係。
2013年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工作力度、投資力度、政策力度,加強污染物減排特別是大氣污染防治,推進重點行業、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加強區域聯防聯控,把已經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真正落到實處。要加強源頭治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制度創新,努力從根本上扭轉環境質量惡化趨勢。”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農村衛生狀況。2014年12月13日,在江蘇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永茂圩自然村,當得知村裡都已經把旱廁改爲水廁,總書記十分高興。總書記指出:“解決好廁所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標誌性意義,要因地制宜做好廁所下水道管網建設和農村污水處理,不斷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總書記叮囑當地幹部要深化城鄉統籌,紮實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讓農村成爲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要因地制宜搞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改變農村許多地方污水亂排、垃圾亂扔、秸稈亂燒的髒亂差狀況,給農民一個乾淨整潔的生活環境。”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時強調。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
“要按照綠色發展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風險評估制度,重點抓好空氣、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加快推進國土綠化,切實解決影響人民羣衆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要繼承和發揚愛國衛生運動優良傳統,持續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力度,建設健康、宜居、美麗家園。”2016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
2016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老百姓對農產品供給的最大關切是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圍繞這個問題多做文章。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質量安全監管,推動優勝劣汰、質量興農。”
“人民羣衆關心的問題是什麼?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氣熱不熱、霧霾能不能少一點、河湖能不能清一點、垃圾焚燒能不能不有損健康、養老服務順不順心、能不能租得起或買得起住房,等等。相對於增長速度高一點還是低一點,這些問題更受人民羣衆關注。”2016年1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時指出,“如果只實現了增長目標,而解決好人民羣衆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沒有進展,即使到時候我們宣佈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人民羣衆也不會認同。”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我對生態環境工作歷來看得很重。在正定、廈門、寧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間,都把這項工作作爲一項重大工作來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分別就嚴重破壞生態環境事件以及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嚴肅查處,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徹底解決絕不鬆手,確保綠水青山常在、各類自然生態系統安全穩定。”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
總書記強調:“有利於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就要打幾場標誌性的重大戰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當前,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垃圾圍城、農村環境已成爲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嚴重影響人民羣衆生產生活,老百姓意見大、怨言多,甚至成爲誘發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好這些問題。要集中優勢兵力,動員各方力量,羣策羣力,羣防羣治,一個戰役一個戰役打,打一場污染防治攻堅的人民戰爭。”
今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
美麗中國建設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美麗中國就是要使祖國大好河山都健康,使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健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人民羣衆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爲全體人民自覺行動。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爲準則,開展全民綠色行動,動員全社會都以實際行動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爲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
山巒層林盡染,平原藍綠交融,城鄉鳥語花香。這樣的自然美景,既帶給人們美的享受,也是人類走向未來的依託。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有機鏈條。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如果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最終必然對生態環境造成系統性、長期性破壞。”
2013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由一個部門負責領土範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
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時指出:“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我們提出了‘五個統籌’,治水也要統籌自然生態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論水。要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看問題,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應該統籌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
“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築牢生態安全屏障。”2015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
“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隨意侵佔和破壞。這個道理,二千多年前我們的古人就認識到了。《管子》中說:‘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事實上,我們現在一些人與自然和諧、風景如畫的美麗城市就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逐步建成的。”2015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
2017年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爲主,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要重點實施青藏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秦巴山脈、祁連山脈、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南嶺山地地區、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區等關係國家生態安全區域的生態修復工程,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管一攤、相互掣肘,而必須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比如,治理好水污染、保護好水環境,就需要全面統籌左右岸、上下游、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態水資源、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達到系統治理的最佳效果。”
總書記強調:“要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爲前提。”
長江、黃河,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中華民族的搖籃。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2016年1月5日、2018年4月26日、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重慶、武漢、南京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從上游重慶到中游武漢再到下游南京,從“推動”到“深入推動”再到“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這一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頂層規劃一天天清晰起來,各項要求一步步得到落實推進。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充分說明,黨中央的決策是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纔會有今後發展的高歌猛進。”
總書記強調:“要找出問題根源,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要加強協同聯動,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種生態要素的協同治理,推動上中下游地區的互動協作,增強各項舉措的關聯性和耦合性。要注重整體推進,在重點突破的同時,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性和整體性,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
“我曾經提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指出。
總書記強調:“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幹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幹,讓黃河造福人民。”
“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裡要加一個‘沙’字。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指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持正確的生態觀、發展觀,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上下同心、齊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爲一項重要工作,深入推進生態修復和環境污染治理,杜絕濫採亂挖,推動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持續優化、整體功能持續提升。”
今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註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要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配套,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爲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要嚴格用制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有權必有責、有責必擔當、失責必追究,保證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
2013年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政府要強化環保、安全等標準的硬約束,對不符合環境標準的企業,要嚴格執法,該關停的要堅決關停。國有企業要帶頭保護環境、承擔社會責任。要抓緊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相關標準,加大執法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要嚴懲重罰。要大幅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對造成嚴重後果的要依法追究責任。”
2014年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我們組織修訂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在環境保護、環境監管、環境執法上添了一些硬招。穩步推進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體制等工作。”
“我對生態環境保護始終高度關注,對一些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格外警惕,近年來多次就此作出批示,要求整改查處,其中就包括2014年8月、9月對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和木裡礦區破壞性開採作出的批示。你們針對問題進行了綜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工作時指出,“今後,對這類問題要敢於擔當、主動作爲,不要等到我們中央的同志批示了才行動。發現問題就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徹底解決絕不鬆手;同時,要舉一反三,從根上解決問題,避免同樣的問題在其他地方重複發生。”
“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儘快把生態文明制度的‘四樑八柱’建立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2016年1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加大環境督查工作力度,嚴肅查處違紀違法行爲,着力解決生態環境方面突出問題,讓人民羣衆不斷感受到生態環境的改善。”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幹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重大生態環境事件背後,都有領導幹部不負責任、不作爲的問題,都有一些地方環保意識不強、履職不到位、執行不嚴格的問題,都有環保有關部門執法監督作用發揮不到位、強制力不夠的問題。”
2013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一定要徹底轉變觀念,就是再也不能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態環境指標很差,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表面成績再好看也不行,不說一票否決,但這一票一定要佔很大的權重。”
總書記強調:“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真抓就要這樣抓,否則就會流於形式。不能把一個地方環境搞得一塌糊塗,然後拍拍屁股走人,官還照當,不負任何責任。組織部門、綜合經濟部門、統計部門、監察部門等都要把這個事情落實好。”
2017年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落實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認真貫徹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要針對決策、執行、監管中的責任,明確各級領導幹部責任追究情形。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幹部,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肅追責。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重視、加強領導,紀檢監察機關、組織部門和政府有關監管部門要各盡其責、形成合力。”
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覈評價體系,考覈結果作爲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獎懲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要實施最嚴格的考覈問責。‘刑賞之本,在乎勸善而懲惡。’對那些損害生態環境的領導幹部,只有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做到終身追責,制度纔不會成爲‘稻草人’、‘紙老虎’、‘橡皮筋’。”
總書記嚴肅指出:“有些地方生態環境問題多發頻發,被約談、被曝光,當地黨政負責人不但沒受處罰,反倒升遷了、重用了,真是咄咄怪事!這種事情決不允許再發生!要狠抓一批反面典型,特別是要抓住破壞生態環境的典型案例不放,嚴肅查處,以正視聽,以儆效尤。”
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關鍵在真抓,靠的是嚴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相繼出臺《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制定了40多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從總體目標、基本理念、主要原則、重點任務、制度保障等方面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全面系統部署安排。”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特別是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建得好、用得好,敢於動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問題不放鬆,成爲推動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
總書記強調,制度的剛性和權威必須牢固樹立起來,不得作選擇、搞變通、打折扣。要落實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嚴格考覈問責。“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爲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爲例。要下大氣力抓住破壞生態環境的反面典型,釋放出嚴加懲處的強烈信號。對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責的,必須一追到底,決不能讓制度規定成爲‘沒有牙齒的老虎’。”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指出:“陝西要深刻吸取秦嶺違建別墅問題的教訓,痛定思痛,警鐘長鳴,以對黨、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把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職責,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今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提高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衆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覈的制度機制。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爲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堅決做到令行禁止,確保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
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各國人民的共同夢想。國際社會需要加強合作、共同努力,構建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推動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
2013年7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賀信中指出:“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能源資源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
“我們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爲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指出。
習近平主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這方面,中國責無旁貸,將繼續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我們敦促發達國家承擔歷史性責任,兌現減排承諾,並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2016年4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我們要着力推進國土綠化、建設美麗中國,還要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多邊合作機制,互助合作開展造林綠化,共同改善環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生態挑戰,爲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應有貢獻。”
“我國已成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主張加快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2018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增強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積極引導國際秩序變革方向,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要堅持環境友好,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讓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實踐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氣候變化給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嚴峻挑戰,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
“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多年來,中國政府認真落實氣候變化領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諾,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挑戰。”2015年11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指出,“爲加大支持力度,中國在今年9月宣佈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國將於明年啓動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範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繼續推進清潔能源、防災減災、生態保護、氣候適應型農業、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設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並幫助他們提高融資能力。”
“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堅定不移推動綠色發展,謀求更佳質量效益。我多次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個樸素的道理正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認同。”2016年9月3日,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指出,“我們將毫不動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我們推動綠色發展,也是爲了主動應對氣候變化和產能過剩問題。”
2017年1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強調:“《巴黎協定》符合全球發展大方向,成果來之不易,應該共同堅守,不能輕言放棄。這是我們對子孫後代必須擔負的責任!”
“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空氣、水、土壤、藍天等自然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續。”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上指出,“我們要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巴黎協定》的達成是全球氣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我們不能讓這一成果付諸東流。各方要共同推動協定實施。中國將繼續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百分之百承擔自己的義務。”
“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攜手合作,我們纔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只有並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2019年4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指出,“中國願同各國一道,共同建設美麗地球家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這場疫情啓示我們,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人類不能再忽視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發展不講保護、只講利用不講修復的老路走下去。應對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採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
習近平主席宣佈:“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在此,我願進一步宣佈: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2020年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指出,“中國曆來重信守諾,將以新發展理念爲引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腳踏實地落實上述目標,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我已經宣佈,中國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需要付出極其艱鉅的努力。我們認爲,只要是對全人類有益的事情,中國就應該義不容辭地做,並且做好。”今年1月25日,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會上指出,“中國正在制定行動方案並已開始採取具體措施,確保實現既定目標。中國這麼做,是在用實際行動踐行多邊主義,爲保護我們的共同家園、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作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今年4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指出,“氣候變化帶給人類的挑戰是現實的、嚴峻的、長遠的。但是,我堅信,只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守望相助,人類必將能夠應對好全球氣候環境挑戰,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後代。”
“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中國將於今年在昆明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昆明大會的主題是“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也是人類對未來的美好寄語。
“作爲昆明大會主席國,中方願同各方分享生物多樣性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經驗。”2020年9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我們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習近平主席指出,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但也帶來了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破壞的生態危機。生態興則文明興。我們要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共建繁榮、清潔、美麗的世界。
今年5月26日,習近平主席向世界環境司法大會致賀信指出,地球是我們的共同家園。世界各國要同心協力,抓緊行動,共建人和自然和諧的美麗家園。中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合作。“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國際組織攜手合作,共同推進全球生態環境治理。”
錦繡中華大地,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孕育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明,造就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現在,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納入我國國家發展總體佈局,建設美麗中國已經成爲中國人民心嚮往之的奮鬥目標,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圖景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責任已經落在了我們這代人的肩上。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而努力奮鬥!
(本報記者汪曉東、劉毅、林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