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唯二仍製糖 虎尾糖廠今日起開放文物館及製糖場參訪

虎尾糖廠設立迄今116年,每年11月到3月仍出動小火車載運甘蔗榨汁、過濾、蒸發製糖,全臺僅剩虎尾、善化糖廠仍在運作,虎尾是全臺唯一還維持以鐵道運輸甘蔗的糖廠。(周麗蘭攝)

虎尾同心公園裡「引種南非310種紀念碑」,這座1955年設立的紀念碑是爲紀念1947年從南非引入「N:Co310」甘蔗品種。當時臺灣向各國請求蔗種,只有南非共和國迴應,提供36株蔗種並試種成功。(周麗蘭攝)

雙手萬能碑是虎尾糖廠第二工場拆除時所留下的齒輪,見證臺灣糖業時代的沒落。(周麗蘭攝)

虎尾糖廠的文物館。(周麗蘭攝)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7月1日起至31日在雲嘉舉行「糖的共感記憶特展」,活動地點包括虎尾糖廠、同心公園、新港車站、蒜頭糖廠,今(1日)在虎尾同心公園舉行啓動儀式。(周麗蘭攝)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7月1日起至31日在雲嘉舉行「糖的共感記憶特展」,活動地點包括虎尾糖廠、同心公園、新港車站、蒜頭糖廠,今(1日)在虎尾同心公園舉行啓動儀式,虎尾糖廠七月每逢週末有製糖工場導覽,由糖廠員工親自解說。

虎尾糖廠設立迄今116年,每年11月到3月仍出動小火車載運甘蔗榨汁、過濾、蒸發製糖,全臺僅剩虎尾、善化糖廠仍在運作,虎尾是全臺唯一還維持以鐵道運輸甘蔗的糖廠。

文化部文資局爲了讓民衆認識這段珍貴記憶,本月以雲嘉糖業的發展脈絡爲主角推出特展。

文資局指出,臺灣從荷蘭時期開展糖業貿易並引進甘蔗,日據時期進入現代化生產體系,民間陸續興設製糖株式會社,開啓臺灣製糖產業歷史,後來因生產成本高失去國際市場優勢,製糖產業沒落,但仍在全臺留下歷史性的「糖業設施」,如鐵道、車站、工廠、宿舍、製糖設備。

「糖的共感記憶特展」同時在虎尾糖廠、同心公園、新港車站、蒜頭糖廠登場,虎尾糖廠的展覽主題是「因糖而生的文化性資產」,平日不開放的製糖工場在七月份的4個週末上午10點開放至12點,由製糖工場工業工程股長周炳宏導覽。

虎尾糖廠對面的同心公園素有臺灣最多紀念碑公園稱號,每座紀念碑都有一段糖業故事,例如雙手萬能碑是虎尾糖廠第二工場拆除時所留下的齒輪,日據時期虎尾糖廠第一、第二工場的甘蔗壓榨量全臺最高,戰後因外銷市場萎縮,第二工場遂被拆除,這個齒輪見證臺灣糖業時代的沒落。

公園內還有一農人拿着一捆甘蔗的雕像名爲「引種南非310種紀念碑」,這座1955年設立的紀念碑是爲紀念1947年從南非引入「N:Co310」甘蔗品種。當時臺灣向各國請求蔗種,只有南非共和國迴應,提供36株蔗種並試種成功。

此外,9日在虎尾鎮中山路將有糖都小販市集再現;10日、17日在「想想食事」舉辦三溫糖甜點工作坊,需事先上文資局官網報名,每次現額10人;16日在虎尾科技大學舉辦糖業文化教案編寫工作坊;23日舉辦北港線廢線跡踏查;24日在蒜頭糖廠舉行閱讀日治時期的蔗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