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佳!意想不到的三人行
臨近年底,全球各大媒體開始爲影迷列出十佳片單。
其中有一部被反覆提到的影片,看似沒有一線影星加盟,卻得到了專業影評人和觀衆的一致好評,並且有望成爲來年奧斯卡的種子選手——《留校聯盟》。
影片的導演亞歷山大·佩恩,是位極具個人特色的導演,他擅長從生活的微小細節入手,刻畫出一個個真實的小人物,早在上世紀就在好萊塢嶄露頭角。
《校園風雲》《杯酒人生》《關於施密特》……這些都是他極具風格的代表作品。
他經常在故事裡見縫插針地點評社會問題,但從不大篇幅地說教,而是用幽默的嘲諷給觀衆建立思考的空間。
不過他的電影並不懸浮,反而具有生活的真實感。
比如上一部廣受好評的電影《內布拉斯加》,講的是一位固執去外地領獎的父親和兒子的公路之旅。
笨拙的父子之情、對衰老與命運的抗爭,構成了整部電影的底色。
儘管觀衆們都知道中獎的彩票是一場騙局,但還是在失落的結局中看出了一抹父子溫情。
今天要聊的這部《留校聯盟》有異曲同工之妙。
故事發生於1970年底,美國一所私立男子寄宿學校巴頓學院裡,男主是那裡的歷史老師。
他是那種學生最討厭的老師,講課照本宣科、晦澀難懂,對學生的要求還嚴苛至極,一次期末考試能難倒全班大部分人,然後把大家拖進更加煎熬的補考期。
學生若不服管教,輕則換來他的一頓冷嘲熱諷,重則直接是破口大罵。
私下裡,母胎solo到中年的保羅是個社交絕緣體,他一張口就愛引經據典、鍼砭時弊,滔滔不絕的架勢總是讓人接不上話。
但保羅對此卻不以爲意,作爲從巴頓畢業考上哈佛的優秀校友,他認爲“巴頓人”就該有“巴頓魂”,身爲老師他責無旁貸,要把學生培養成博學、正直的人才。
聖誕假期將至,學生們紛紛收拾行李準備回家,只有極個別學生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需要留在學校過節,教職工也需要留下最精簡的人員配置,確保留校學生的安全。
這其中,就包括對聖誕假期無所謂的男主,以及食堂大嬸瑪麗。
這對留校的學生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爲瑪麗最近的廚藝飄忽不定,飯菜好壞全憑運氣。
男主則不用多說,由他看管的假期還不如上課時輕鬆,每天準時起牀、鍛鍊,沒有一絲放假的輕鬆感。
再加上室內健身房最近在裝修,室外又冰天雪地,大家僅有的娛樂方式就是呆坐在一起看書。
不過很快事情有了轉機,留校的學生中有個富二代,他的爸爸忽然坐着直升飛機來接孩子,富二代熱情邀請大家跟着他們一起去滑雪勝地度假。
男主逐個通知了學生們的家長,得到了許可,終於送走了這幫玩心四起的熊孩子們。
但只有一人除外——轉學過來讀高一的安格斯。
因爲他的父母一直聯繫不上,男主又不能擅自做主讓他離開學校,安格斯只能獨自留守。
雖然學生少了,但對男主來說卻並不輕鬆,因爲留下的這位是學校裡最難管的學生。
安格斯天資聰慧,在一片不及格的試卷裡,他卻能鶴立雞羣地拿到B+。
但他的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上,整日惹是生非,彷彿全世界欠他的,走到哪裡都是挑起紛爭的那個人。
爲此,安格斯接連被幾所學校開除,高一讀了N遍一直沒讀完。這次若在巴頓學院再待不下去,他就要被父母送去軍校當兵。
想到父母推脫把他一人留在學校過聖誕節,還有難搞的男主,安格斯的憤怒無處發泄,只想逃離學校。
不幸的是,他偷偷打電話預定酒店房間的時候被男主發現,安格斯開始在學校裡四處逃竄,還故意跑進健身房撒歡,結果一不小心把胳膊搞脫臼了,只能去醫院把胳膊接回去。
雖然傷的不重,但因爲有就醫記錄,校方遲早會發現,男主擔心工作這下保不住了。
安格斯看出了男主的爲難,於是對護士施展苦肉計,避免了走醫保程序後,被家長和校長髮現真相。
這個舉動雖然違反了男主“不能撒謊”的原則,但卻讓原本緊張的師生關係稍稍緩和下來,學校裡終於不再一片雞飛狗跳了。
留守學校的三人,組成了一個奇奇怪怪的特殊家庭,全權掌管家務的“媽媽”,不苟言笑的“爸爸”,還有隨時都想上房揭瓦的“兒子”。
要說這“一家人”的共同點,估計就是進入陌生的社交環境時,從頭到腳散發出的那種緊張感。
整部影片沒有太多大起大落的戲劇化情節,而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時間順序,展現這個臨時家庭共同度過聖誕假期的細節,去參加派對、吃聖誕大餐、開車去城裡遊玩……
但正是在這些日常的互動中,此前從未有過交集的三人,因爲這個假期開始慢慢卸下了僞裝,露出了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實際上,安格斯對旁人表現出來的攻擊性,全因父母離婚所致。
父親患有精神疾病後,母親便提出離婚,很快改嫁了一個有錢人。在安格斯看來,母親像是急於藏起不堪的過去一樣,把安格斯送去了寄宿學校。
這個家庭變故讓安格斯變得喜怒無常,他開始撒謊、盜竊、打架,企圖用這種方式獲取關注,但卻讓自己越發被父母、朋友疏離。
在內心深處,安格斯一直有一種恐懼感,他害怕自己會像父親一樣,最終落得妻離子散無人關心的結局。
安格斯的攻擊性,不過是他用來遮掩脆弱和恐懼的僞裝。
這一點,當過母親的瑪麗最能理解,因爲她的兒子也在巴頓學院就讀,她知道這個年紀的男孩會有怎樣的心理變化。
只不過,每當看到那些家境優渥的學生們,她就會陷入一種無止境的悲傷,因爲她的兒子在這個本可以大有作爲的年紀,戰死在了越戰戰場上。
瑪麗當初在學校工作的目的,就是爲了給兒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但她一人承擔不起兒子上大學的費用,兒子便想到去參軍,這樣便可以以退伍士兵的身份進入大學學習。
只可惜,母子倆沒有等到預想的未來,兒子變成了一張照片,永遠定格在了19歲,而瑪麗等來的不過是校方的一句“節哀”。
瑪麗在廚藝上的心不在焉,是因爲周遭幾乎無人理解她的悲傷,那些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白人男孩們也許永遠無法理解,在這個國家,有些人生來就艱難。
每當這些不懂事的學生抱怨瑪麗的糟糕廚藝時,男主總有一種很鐵不成鋼的氣憤。
他是一個有着崇高理想的教育者,想爲國家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然而當下這個時代,讓他對自己的理想產生了質疑——國家到處發動戰爭,窮人家的孩子成了戰爭炮灰,有錢人家的孩子則可以憑藉鈔能力,不用服兵役也可以有光明的未來。
他看不慣學生們明明擁有良好的教育資源,卻不珍惜的輕浮模樣。
而男主的這種憤怒,其實還有一個深層原因——他其實是被哈佛開除回來的。
大學時,男主的論文被一個富二代抄襲,還反遭對方誣告,男主投訴無門,一怒之下開車把富二代撞傷,因此被開除學籍。
這些經歷和見聞逐漸構成了男主的憤怒,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教學方式,變成了課堂上的“霸凌者”。
也許是聖誕假期讓這三人越發覺得孤獨,他們慢慢向彼此坦誠了自己的秘密,也正是因爲這些旁人無法理解的秘密,讓他們逐漸變成了“一家人”。
安格斯在男主的啓發下,開始直面自己的家庭不幸——他不會變成父親那樣,因爲他的未來只會掌握在自己手中。
瑪麗可能還會悲傷一陣,但她清楚這樣的悲傷終究會成爲過去。
男主也開始意識到,一直守在學校做一個討人厭的老師,其實也是一種逃避行爲。
整體來看,導演在這部《留校聯盟》裡延續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在日常生活中加入嘲諷和感悟,讓觀衆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共鳴。
幾乎每個人都能在這個臨時家庭中看到,那個渴望親情、友情,卻因爲懼怕而陰晴不定,因爲生離死別而陷入無盡悲傷,因爲社會不公而憤世嫉俗的自己。
但生活依舊繼續,每個人也都不是孤島,即便沒有血緣意義上的家人,也能通過相互慰藉走出心理陰霾。
這樣的故事雖然略顯老派,但始終能夠打動人心。
影片結尾,男主帶安格斯離開學校遊玩的事被校方發現,安格斯即將被家長送去軍校,男主卻站出來阻攔,一人承擔了所有責任,離開了巴頓學院。
對於假期前的男主來說,被學校開除堪稱滅頂之災,但此刻他已經想通了,與其故步自封,還不如好好與過去告別,着手去做自己一直沒有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