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才賽局 臺灣需要整體思維

「臺灣已經缺人了,要大量去吸引外國人移民來臺灣,特別是有專業技術的,如以白領、灰領、藍領來區分,建議灰領以上,更應大開大闔開放國外人才來臺。」陳美伶這麼說。

看護工來臺14年、中階技術工12年都必須返國,陳美伶說,國發會前幾年提出《新經濟移民法》,就是全盤思考鬆綁法制,要留下難得培訓多年的人才,可惜國會屆期不續審,2022年勞動部卻僅用一紙行政命令放寬,讓移工可申請成中階技術人力並申請永居。

她認爲,零工經濟時代來臨,整體稅制,遠距工作等勞動法規都應全盤檢討,目前引進境外人才最大障礙就是「心態」問題,若上位政策沒有整體思維,法規門檻沒有更放寬,很難歡迎全世界好的人才來臺灣,且不立新法而用修修補補方式,只能「見樹不見林」。

陳益民則認爲,政府早期引進外勞作補充性勞力,但現在各行各業都缺工,應拉高上位到移民政策去思考,臺灣整個勞動力人口不夠,究竟臺灣最適人口是多少?而要引進境外人才,環境整備要足夠,以上位思考,整體法規和制度才能合理化。

陳益民表示,產業界非常歡迎語言及跨文化都能適應的僑外生,但以前臺灣設下境外大學生來臺就業需有二年工作經驗限制,很多僑外生唸完書就回母國了。陳美伶也說,先前有位印度駐臺代表跟她說,印度大學畢業生爲何都到日韓工作?他們也想來臺灣,但「二年工作經驗、不能來臺實習」等限制讓他們打退堂鼓。現在的評點制,和少數開放的實習,已有部分改善。

僑外畢業生留臺就業採評點制,陳益民同意但認爲不應一刀切,政府做不到的事,可用沙盒計劃試辦,針對產業急需類別人才,採彈性放寬。他說,過去日本引進外勞十分保守,惟近年卻持續開放,去年就放寬特定技能勞工投入12類產業可長期在日本工作。臺灣爲何不能更彈性競爭人才?